【词语】 镇静
【全拼】 zhènjìng
【释义】
  • 持重,沉静。

    《国语·晋语七》:“黶也果敢,无忌镇静。”韦昭注:“镇,重也;静,安也。”一本作“镇靖”。唐刘禹锡《荐处士王龟状》:“古者选公族大夫,必以惇惠者教之,文敏者道之,果敢者諗之,镇静者循之。”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一》:“以持禄养骄为镇静,以深虑远计为狂愚。”

  • 安静,平静。

    宋柳永《一寸金》词:“台鼎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元刘祁《归潜志》卷四:“﹝赵思文﹞出为汝州防御使,迁集庆军节度,所在镇静,吏民赖之。”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诸檀越……扣门而施,见众僧有端坐若无事者,有蹙额不胜,有佯为镇静者。”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一章:“在这里的民工和干部……都是这样镇静的时候,不免显着他惊惶失措了。”

  • 安定。

    《宋书·何承天传》:“今若务存遵养,许其自新,虽未可羈致北闕,犹足镇静边境。”唐白居易《与宗儒诏》:“及司管籥,镇静有方。”《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公为岳牧……而使姦凶滋蔓,祸衅不测,岂藩翰王室,镇静方夏之义乎!”

  • 止息;抑制。

    晋桓温《荐谯元彦表》:“若秀蒙蒲帛之徵,足以镇静頽风,轨训嚣俗。”瞿秋白《论大众文艺·欧化文艺》:“另外还有武侠主义的连环图画,阶级妥协主义的时事小调……去迷惑群众,镇静群众,糟蹋群众。”

  • 【例句】 1、不论出什麽事都要保持镇静.
    2、 请保持镇静,先生。告诉我你的名字和所在地点。
    3、 保持镇静,听其自然,一切都会好转。
    4、 在危险时刻,他总能保持镇静
    【近义词】 1. 镇静 - 从容

    【从容】释义:

  • 举动。

    《礼记·缁衣》:“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孔颖达疏:“从容有常者,从容,谓举动有其常度。”《楚辞·九章·怀沙》:“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王逸注:“从容,举动也。”《文选·枚乘<七发>》:“众芳芬鬱,乱於五风,从容猗靡,消息阳阴。”吕延济注:“从容,犹举动也。”参阅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六上。

  • 悠闲舒缓,不慌不忙。

    《书·君陈》:“宽而有制,从容以和。”《庄子·秋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汉司马相如《长门赋》:“下兰臺而周览兮,步从容於深宫。”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追光寺》:“略从容闲雅,本自天资。”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元黄溍《日损斋笔记·文献黄公神道碑》:“俯仰从容,不大声色。”杨朔《中国人民的心》:“他的神情很从容,象是睡觉。”

  • 以形容声响,谓浑厚而舒缓。

    清魏源《默觚上·学篇十》:“钟磬之器愈厚者,则声愈从容;薄者反是。”

  • 盘桓逗留。

    《楚辞·九章·悲回风》:“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唐白行简《三梦记》:“夜已久,恐不得从容,即当睽索。”元孙叔顺《粉蝶儿》套曲:“停立在曲槛边,从容在芳径里。”清恽敬《舟经丹霞山记》:“舟人放溜恐触壁,以縴逆挽其舟,逶迤投壁下,故得从容其境。”

  • 斡旋;周旋。

    《汉书·郦食其陆贾等传赞》:“陆贾位止大夫,致仕诸吕,不受忧责,从容平勃之间,附会将相以彊社稷,身名俱荣,其最优乎!”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宣宗﹞每上殿与学士从容,未尝不论儒学。”宋曾巩《金山寺水陆堂记》:“盖新(瑞新)者,余尝与之从容。彼其材且辨,有以动人者,故成此不难也。”《宋史·辛仲甫传》:“时吕蒙正以长厚居相位,王沔任事,仲甫从容其间而已。”

  • 宽缓。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若急须者,麴乾则得。从容者,经二十日许,受霜露,弥令酒香。”《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只是妻弟已将此一项用去了,须老夫赔偿。且从容两日,必当处补。”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五》:“还是‘人之患’较为从容,即使有时逼上午门,也不过费两三个钟头而已。”

  • 谓经济宽裕。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三:“是居镇江吕城,以耕种为业。家道从容。”《红楼梦》第六十回:“我添了月钱,家里又从容些。”

  • 谓顺利,顺手。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江老虽不怎的富,别人看见他生意从容,衣食不缺,便传説了千金、几百金家事。”

  • 指中药肉苁蓉。

    唐张贲《药名联句》:“从容犀局静,断续玉琴哀。”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肉苁蓉》﹝释名﹞:“此物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从容,和缓之貌。”

  • 怂恿;劝诱。从,通“怂”。

    《史记·吴王濞列传》:“鼂错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衡山王以此恚,与奚慈、张广昌谋,求能为兵法候星气者,日夜从容王密谋反事。”清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训》“从容,举动也”:“自动谓之从容,动人谓之怂慂,声义竝相近,故怂慂或作从容。”

  • 2. 镇静 - 冷静

    【冷静】释义:

  • 冷清寂寞;不热闹。

    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俺则这等吃酒可不冷静!”《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只是身边没有了这个亲生女儿,好生冷静!”清李渔《风筝误·拒奸》:“淑娟与母亲同居西院,虽然冷静,倒喜清閒。”鲁迅《书信集·致白莽》:“又,只一篇传,觉得太冷静,先生可否再译十来篇诗,一同发表。”

  • 沉着而不感情用事。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六章:“‘先打坏前面的汽车,来堵住坦克,这仗就好打了!’郭祥冷静地想。”

  • 3. 镇静 - 平静

    【平静】释义:

  • 安宁;没有骚扰动荡。

    《后汉书·循吏传·王景》:“且新被兵革,方兴役力,劳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须平静,更议其事。”《二刻拍案惊奇》卷九:“直到得干戈平静,仙客入京来访,不匡刘尚书被人诬陷,家小配入掖庭,从此天人路隔,永无相会之日了。”毛泽东《批判大汉族主义》:“表面看来平静无事,实际上问题很严重。”

  • 指(心情)平和安静。

    《淮南子·俶真训》:“汪然平静,寂然澄清,莫见其形。”巴金《灭亡》第三章:“从此以后,他在表面上似乎得平静,然而内心的激动却是十分厉害。”

  • 4. 镇静 - 沉着

    【沉着】释义:

    1镇静;不慌不忙:勇敢~。
    5. 镇静 - 镇定

    【镇定】释义:

  • 安定,稳定。

    《国语·晋语七》:“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韦昭注:“镇,安也。言智思能安定也。”唐元稹《赠裴行立左散骑常侍制》:“而况於镇定远荒,经略逋寇,毗倚方切,忽焉薨殂,不有追崇,曷彰悯悼?”茅盾《子夜》五:“近来这样的事太多了,报纸载不胜载,并且为了镇定人心计,也只好少载。”

  • 遇事沉着,不慌乱。

    《东周列国志》第六一回:“赵武有文德……祁午临事镇定,臣父匄能识大体,皆一时之选。”清刘大櫆《乡饮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而解其纷。”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二节:“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

  • 镇压;平定。

    《三国志·魏志·邓艾传》:“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邓慕韩《书丁未防城革命军事》:“又电广西提督丁槐,拨衡军二营,绥远军一营,前往镇定。”

  • 【反义词】 1.镇静 - 兴奋

    【兴奋】释义:

  • 奋起。

    明刘基《祀方丘颂》:“提三尺剑,由一旅兴奋于长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黎元洪布告山东人民文》:“曷勿及时兴奋,共襄大业?”

  • 激动。

    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兴奋’我很赞成,但不要‘太’,‘太’即容易疲劳。”巴金《灭亡》第十四章:“他异常兴奋,浑身发烧,头脑也有点昏迷。”

  • 大脑皮层的基本神经活动过程之一,在外部或内部刺激之下产生。


  • 2.镇静 - 惊慌

    【惊慌】释义:

  • 亦作“惊荒”。害怕慌张。

    《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知远听得道,好惊荒,别了三翁,急出祠堂。”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二折:“玄德公自离开新野赴襄阳,被刘琮所谋,索是惊慌来也。”茅盾《残冬》四:“赵阿大料不到真命天子的故事会引出这样严重的结果,心里着实惊慌。”


  • 3.镇静 - 慌张

    【慌张】释义:

  • 恐惧紧张。心里不沉着,动作忙乱。

    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他每都急急言情状,语句意慌张。”《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王定见老鴇留茶,心下慌张,説:‘三叔可回去罢!’”《儒林外史》第三九回:“你快将葫芦酒拿到菴里去,脸上万不可做出慌张之像。”柳青《铜墙铁壁》第四章:“我们时刻不要把事情估量得太简单,碰见大的困难才不会慌张。”


  • 4.镇静 - 激动

    【激动】释义:

  • 鼓动;触动。

    《宋书·颜竣传》:“翻戾朝纪,狡惑视听,胁惧上宰,激动閭阎。”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灵彻上人》:“緇流疾之,遂造飞语,激动中贵,因诬奏得罪,徙汀州,会赦归东越。”

  • 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

    《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如今看了你这番雄心侠气,竟激动我的性儿了!”巴金《家》一:“因为我很激动。我激动的时候都是这样,我总是发抖,我的心跳得厉害。”茅盾《腐蚀·九月十五日》:“然而我的感情激动到几乎不能自持的境界,是在产后第二天看护妇抱了婴儿来,放在我怀里的时候。”


  • 5.镇静 - 紧张

    【紧张】释义:

  • 精神处于极度兴奋不安的状态。

    茅盾《色盲》五:“现在紧张的网在他心上撤去了,他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像赏鉴什么似的踱着。”曹禺《雷雨》第三幕:“屋内沉默而紧张。”

  • 形势激烈或紧迫。

    朱德《游南泥湾》诗:“战局虽紧张,休养不可少。”巴金《怀念萧珊》四:“在抗日战争紧张的时期……我们从广东到广西,从昆明到桂林,从金华到温州。”

  • 经济拮据;供应不足。如:我们厂最近经济比较紧张。


  • 【相关词】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下镇 中镇抚 乌什镇 乌镇 乡镇 乡镇企业 书镇 五镇 京镇 仙镇 作镇 八镇 六镇起义 兵镇 内镇 军镇 冰镇 冰镇汽水 出镇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