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语。犹言本相,实相。后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修梵寺》:“修梵寺有金刚,鳩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摩云:‘得其真相也。’”唐李贺《听颖师弹琴歌》:“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答问》:“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
谓实任宰相。
宋徐度《却扫编》卷下:“今岁便当登第,十餘年间可为侍从,又十年为执政,然决不为真相,晚年当以使相终。”
犹宝相。即神、佛的画像或塑像。
唐白居易《画大罗天尊赞文》:“爰命国工,俾陈绘事,真相儼若,玄风穆如。”唐慧能《坛经·机缘品》:“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
【事实】释义:
亦作“事寔”。事情的实际情况;实有的事情。
《韩非子·存韩》:“听奸臣之浮説,不权事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张守节正义:“言《庄子》杂篇《庚桑楚》以下,皆空设言语,无有实事也。”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月桂子》:“宋之问台州作诗云:‘桂子月中下,天香云外飘。’文士尚奇,非事实也。”清薛福成《庸庵文编·凡例》:“文后有评语暨自识之语,或叙作文之由,或书后来事寔。”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干实事。
《宋书·沉林子传》:“国渊以事实见赏,魏尚以盈级受罚。”唐韩愈《与于襄阳书》:“侧闻閤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
事迹。
唐韩愈《欧阳生哀辞》:“事实既修兮,名誉又光……命虽云短兮,其存者长。”清陆以湉《冷庐杂识·柳仲涂作铭》:“其文首纪葬之年月与地,末纪名字三代与卒年,中叙事实。”
故实,典故。
清薛雪《一瓢诗话》:“谭用之最多杜撰句法,硬用事实;偶有不杜撰、不硬用处,便佳。”
指事物发展的最后结果。
老舍《四世同堂》第二部五二:“孩子对于他,只是生物与生理上的一种事实。”
【实情】释义:
真实的心情;实际情形。
《鹖冠子·著希》:“君有骄行,民多讳言,故人乖其诚能,士隐其实情,心虽不説,弗敢不誉。”《敦煌变文集·八相变》:“和尚蒙问,具答实情。”《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丘大﹞问其本意,陈祈把实情告诉了一遍。”《三侠五义》第二回:“今因婆婆问及,不敢不以实情禀告。”巴金《灭亡》第十六章:“他把实情告诉了她,不过他附加说,据他看来,案情并不重大。”
【假相】释义:
假象。
郭沫若《三点建议》三:“便是无原则地抹杀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形成假相的多数,只许我批评而不许你反批评。”
【假象】释义:
犹效法。
《文选·成公绥<啸赋>》:“若夫假象金革,拟则陶匏,众声繁奏,若笳若簫。”李善注:“孔安国《尚书》传曰:象,法也。”
谓与事物本质不符合的虚假的表面现象。
魏巍《东方》第六部第十三章:“他有许许多多假象,包了一层又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