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实;结实。
吴晗《杰出的学者玄奘》:“他在取经以前,用十七年的时间,奔走各地,求师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周立波《民兵》:“两个扎实的民兵自告奋勇去送何锦春。”
踏实。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娘儿们也不行》:“如果认清了冤家,又不像娘儿们似的空嚷嚷,而能够扎实的打硬仗,那也许真把爱打仗的男女们的种都给灭了。”峻青《海啸》第三章:“有了你这个老把式,我心里就更扎实了。”
认真、着实。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马全有、李江国真是一根肠子通到底的人,遇见什么事,不扎实地想一想,就哇哇地吼喊!”王士美《铁旋风》第一部:“她扎实喜欢这个蒙古族姐妹的亲切、诚挚。”
严重;利害。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三部分七:“又咳了一阵,她才答说:‘今天白天,还起来得,下午才扎实的!……胸口咳得飞痛!’”李劼人《天魔舞》第十九章:“贞姑儿正在出麻子,很扎实!”
【坚固】释义:
结实;牢固。
《管子·内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宋司马光《乞罢修腹内城壁楼橹及器械状》:“楼櫓坚固,器甲精利。”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无产阶级的坚固的同盟者是农民。”
坚定。
汉刘向《列女传·楚平伯嬴》:“伯嬴自守,坚固专一,君子美之,以为有节。”清魏源《圣武记》卷七:“且人心坚固,至死不移。”
【结实】释义:
(今读jiē)结出果实或种子。
《汉武帝内传》:“母曰:‘此桃三千岁一结实耳。’”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结实商秋,敷华青春。”唐顾况《谅公洞庭孤橘歌》:“飞花簷卜旃檀香,结实如缀摩尼珠。”许地山《空山灵雨·愚妇人》:“我每年看见树林里底果木开花结实。”
具结证实。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七:“齐贤坐相府召诸讼者曰:‘汝非以彼所分财少乎?’曰:‘然。’既命各供状结实。乃召两吏趣从其家,令甲家入乙舍,乙家入甲舍……讼者乃止。”
坚固;牢固。
《红楼梦》第九三回:“谁知他贴的结实,揭不下来。”清林则徐《札苏藩司宝山海塘工程勿稍草率并委徐令督视》:“如此办法,安能结实,一切填砌碎石,必致斜压侧卧,潮来即被衝起,岂非全功尽弃?”老舍《四世同堂》二:“房子盖得不甚结实。”韩北屏《非洲夜会》:“这样结实的舞台,简直可以当作炮垒。”
健壮。
《红楼梦》第八四回:“贾母道:‘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很结实了。’”曹禺《日出》第二幕:“她着实是心广体胖,结实得像一条小牛。”杨朔《昨日的临汾》:“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有驼背的老人,筋肉结实的壮年汉子,顽皮的孩子,以及穿着红绿衣裤的妇女。”
切实;塌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粤汉铁路商办问题之未解决》:“原总副办郑官应、黄景棠等是否结实可靠,应以交股之踊跃与否为断。”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打仗就要像个打仗。这不是小孩子赌气,要结实的立定自己的脚跟,躲在壕沟里,沉着的作战。”洪深《包得行》:“他口里说得满结实的。”
指言语或动作等分量重,力量大。
《红楼梦》第一○一回:“袭人道:‘为甚么不愿意?早就要弄进来的,只是因为太太的话説的结实罢了。’”巴金《春》三:“你再不听说,等我哪天有功夫结实捶你一顿?”
【踏实】释义:
亦作“蹋实”。行步稳健。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如步步蹋实,即小有蹉失,终不至折肱伤足。”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生》:“这个城市里的黄包车谁都不作兴跑,一脚一脚挺踏实地踱着,好像饭后千步似的。”
落实。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知县﹞当下就押房氏与儿子出来,照账目交收了物事,将文契查了田房,一一踏实,僉管了,多是直生与他经理。”
亦作“蹋实”。切实;不浮躁。
《朱子语类》卷四十:“尧舜便是实有之,踏实做将去,曾点只是偶然绰见在。”《歧路灯》第八回:“我前日偶见孔耘轩中副榜硃卷,倒也踏实,终不免填砌,所以不能前列也。”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她看出了江华是一个踏实、有魄力、坚毅、果决的人。”
谓内心安定;安稳。
闻一多《端节的历史教育》:“这样一来他们心里便踏实了,觉得安全真有保障。”老舍《龙须沟》第一幕:“捐就是捐,您拿钱,我收了交上去,咱们心里就踏实啦。”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六章:“寡妇老婆虽然相信了农会主席,但心里总不踏实。”
【虚浮】释义:
浮而不实。
宋苏轼《上梅龙图书》:“夫惟简且约,故天下之士皆敦朴而忠厚;详且难,故天下之士虚浮而矫激。”太平天囯洪秀全《戒浮文》:“不得一词娇艷,毋庸半字虚浮。”瞿秋白《海上述林·拉法格和他的文艺批评》:“拉法格认为文学的认识功用是有极大的意义的,所以他严厉的批评资产阶级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虚浮。”叶圣陶《苦菜》:“偶然当一柄耙,种几棵菜,就自以为得到了真实的愉快,认识了生命的真际,还不是些虚浮的幻想么?”
【虚脱】释义:
因大量失血、失水等原因而造成心脏和血液循环衰竭,生命垂危的现象。
宋李纲《再与吴元中书》:“犹之治病,当以小者易其大者,故病洞洩,则有虚脱之理,必以热药补之。”柳青《狠透铁》十一:“老监察气得浑身哆嗦,眼睛发直,似乎要虚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