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更改。
《释名·释车》:“游环在服马背上,驂马之外轡贯之,游移前却,无定处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丁氏晓得有了此一段説话在案内了,丈夫到底脱罪;然必须身死,问官方肯见信,作做实据,游移不得。”鲁迅《集外集拾遣补编·通信(复魏猛克)》:“文艺家的比较是极容易的,作品就是铁证,没法游移。”王西彦《死在担架上的担架兵》:“他从隙缝里望见天上的浮云,迟缓地在纯蓝的天壁上游移。”
迟疑不决。
明沉德符《敝帚轩剩语·胡元瑞论缠足》:“一人持论,尚游移无定见乃尔,何以驳正前人耶!”清林则徐《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臣之愚昧,务思上崇国体,下慑夷情,实不敢稍存游移之见也。”廖仲恺《致郑润琦漾电》:“良以恶草不除,将来滋蔓,必为吾党之害。请兄立下刚断,切勿游移。”冰心《离家的一年》:“年假到了,却因为特别的缘由,只放三天。同学们劝他回去,他只是游移不决。”
【夷犹】释义:
见“夷由”。
【夷由】释义:
亦作“夷犹”。犹豫;迟疑不前。
《楚辞·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王逸注:“夷犹,犹豫也。”《后汉书·马融传》:“或夷由未殊,颠狈顿躓。”李贤注:“夷由,不行也。”清汪棣《琐窗寒》词:“夷犹归棹,不尽西泠幽趣。”郭沫若《脱离蒋介石以后》八:“我早已矢志牺牲,本用不着再事夷由。”
从容自得。
宋张炎《真珠帘·近雅轩即事》词:“休去,且料理琴书,夷犹今古。”明唐寅《与文徵明书》:“寒暑代迁,裘葛可继,饱则夷犹,飢乃乞食,岂不伟哉。”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一:“少暇即放舟来读书於此,或避暑竟日,或坐月终夜,笔牀茶灶,夷犹其间。”
鼯鼠的别名。
《尔雅·释鸟》:“鼯鼠,夷由。”参见“鼯鼠”。
【彷徨】释义:
徘徊。
《诗·王风·黍离序》:“閔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属有一人,游林迷路,彷徨往来,悲号慟哭。”鲁迅《三闲集·革命咖啡店》:“即使我要上去,也怕走不到,至多,只能在店后门远处彷徨彷徨,嗅嗅咖啡渣的气息罢了。”
盘旋貌。
《庄子·天运》:“风起北方,一西一东,在上彷徨,孰嘘吸是?”成玄英疏:“彷徨,迴转之貌。”宋苏轼《清风阁记》:“风起於苍茫之间,彷徨乎山泽,激越乎城郭道路。”
优游自得。
《庄子·大宗师》:“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成玄英疏:“彷徨、逍遥,皆自得逸豫之名也。”《韩诗外传》卷五:“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汉王褒《九怀·匡机》:“弥览兮九隅,彷徨兮兰宫。”
谓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汉班固《白虎通·宗庙》:“念亲已没,棺柩已去,悵然失望,彷徨哀痛。”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符离之役,诸军皆溃,唯存帐下千人,某终夕彷徨,而先公方熟寝,鼻息如雷。”艾芜《对目前文艺的一点感想》:“一些文艺工作者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十年中,受过害,成为惊弓之鸟,一听见放松的弓弦,又要紧紧地张起,便不知所措了,拿着笔,彷徨四顾。”
犹疑不决。
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六四》:“就只怕我一走,玉堂立刻要被攻击,因此有些彷徨。”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十竹斋笺谱》第一册,不久前出版,当时拟即奉寄,因你寄来的某个信封上写着什么旅馆名字,就‘彷徨’起来了。”
虫名。
《庄子·达生》:“野有彷徨,泽有委蛇。”成玄英疏:“其状如蛇,两头,五采。”
徬徨:1.徘徊。来回行走。
《国语·吴语》:“王亲独行徬徨於山林之中。”《文选·班固<西都赋>》:“既惩惧於登望,降周流以徬徨。”徬,一本作“彷”。高步瀛李注义疏:“徬徨、彷徨、方皇、房皇并同。”唐谷神子《博异志·苏遏》:“一更已后,未寝,出於堂,徬徨而行。”
徘徊。心神不宁貌。
明李东阳《夜过仲家浅闸》诗:“我时兀坐惊舂撞,揽衣而起心徬徨。”巴金《新生》:“我拼命挣扎了许久,急得汗出如浆,心也徬徨无主,好像真正到了死的境地。”
【犹豫】释义:
亦作“犹移”。迟疑不决。
《楚辞·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感交甫之弃言兮,悵犹豫而狐疑。”明沉鲸《双珠记·西市认母》:“尚未卜是否何如,悲喜集中生犹豫。”邹韬奋《艰苦奋斗》:“时势的危迫实在不能让我们犹豫了!”洪深《申屠氏》第二本:“方六一意尚犹移。经不得方蛟‘毛遂自荐’,一力担承。方六一点头允可。”按,“犹豫”为双声字,以声取义,本无定字,故亦作“犹与”、“由与”、“尤与”、“犹夷”等。旧说以“犹”、“豫”为二兽名,性皆多疑,非是。参阅清黄生《义府·犹豫》。
【观望】释义:
观瞻;外观。
《管子·八观》:“乘车者饰观望,步行者杂文采。”宋苏轼《奏内中车子争道乱行札子》:“今车驾方宿斋太庙,而内中车子不避仗卫,争道乱行,臣愚窃恐於观望有损,不敢不奏。”明何景明《倪氏墓志铭》:“威既立显前绪,蔚有观望。”
眺望;观看;张望。
《吕氏春秋·重己》:“昔先圣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武王伐纣平话》卷中:“姜尚向西方观望,相真主,言明君在於何处。”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上》:“诸人不期自至,而探听观望者又肩背相连。”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道静扫兴地伫立在沙滩上四面观望了一会儿。”
谓怀着犹豫不定的心情观看事态发展。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车壁鄴,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宋陆游《上殿札子》:“郡县之吏,不能自立,观望揣摩,惟强是畏。”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贫农和非富裕的农民中间也有许多人,因为觉悟不高,暂时还是观望的,他们也有摇摆。”
【踌躇】释义:
踯躅,徘徊不进。
《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驥踌躇於弊輂兮。”王逸注:“踌躇,不行貌。”晋陶潜《赠羊长史》诗:“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唐白居易《长恨歌》:“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丁玲《韦护》第二章:“一到门边,便听着有那响亮的笑声,他不觉心一动,脚就踌躇了。”
犹豫,迟疑不决。
《楚辞·九辩》:“事亹亹而覬进兮,蹇淹留而踌躇。”晋潘岳《笙赋》:“勃慷慨以憀亮,顾踌躇以舒缓。”唐姚合《酬杨汝士尚书喜人移居》诗:“酬章深自鄙,欲寄復踌蹰。”清洪昇《长生殿·疑谶》:“看满地斜阳欲暮,到萧条客馆,兀自意踌蹰。”鲁迅《彷徨祝福》:“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研究,反复思量。
《全元散曲·醉花阴·秋怀》:“酒醒后细踌蹰,一寸柔肠千万缕。”《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赵衰、狐偃等因与秦臣蹇叔、百里奚、公孙枝等深相结纳,共踌躇復国之事。”清薛福成《筹洋刍议·邻交》:“窃尝为日本踌躇审度,知其志必不仅在朝鲜、琉球也。”叶圣陶《线下·孤独》:“他也预备要走;然而走到什么地方去,却是个很费踌躇的难题--他每天上午离开茶馆之前照例要遇到这个难题。”
从容自得。
《庄子·外物》:“圣人踌躇以兴事。”成玄英疏:“踌躇,从容也。”《庄子·田子方》:“方将踌躇,方将四顾。”
忐忑不安,极度痛心。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温水》:“阳迈归国,家国荒殄,时人靡存,踌蹰崩擗,愤絶復苏。”清孔尚任《桃花扇·移防》:“局已变,势难支,踌蹰中夜少眠时。”
【迟疑】释义:
亦作“遟疑”。犹豫;拿不定主意。
《后汉书·董卓传论》:“然犹折意縉绅,遟疑陵夺,尚有盗窃之道焉。”南朝梁江洪《咏舞女》:“斜睛若不眄,当转復迟疑。”《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不是小子推托,祇为高老有些古怪,不容易説话,所以迟疑。”贾植芳《我乡》:“哪里是我的家呢?--我迟疑着。”
【动摇】释义:
有所动作。
《战国策·赵策二》:“守四封之内,愁居摄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尚书大传》卷四上:“动摇而不逆天之道。”
不稳固;不坚定。
《史记·南越列传》:“甌骆相攻,南越动摇。”《新唐书·儒学传中·孔至》:“丈夫奋笔成一家书,奈何因人动摇?”清孙枝蔚《<甲申述忧>序》:“何况关中陷没,海内动摇,匪独唇亡齿寒、螫手断腕而已。”艾青《新的年代冒着风雪来了》诗:“敌人倾倒了成吨的钢铁,但英雄的阵地毫不动摇。”
指使之不稳固,或使之不坚定。
《史记·孝文本纪》:“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二章:“残酷的刑罚并不曾动摇他的意志,他顽强地斗争着。”
摇摆;晃动。
汉班昭《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唐杜甫《阁夜》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清姚鼐《登泰山记》:“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郭沫若《文艺论集·论节奏》:“譬如一枝芦草在微风中动摇,你看它才偏到东去,又回复到西来。”
指形体的活动。
汉王充《论衡·道虚》:“人之导引动摇形体者,何故寿而不死?”《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穀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晋干宝《搜神记》卷三:“蛇在皮中动摇良久,须臾,不动,乃牵出,长三尺许。”
【坚决】释义:
谓态度、主张、行动等确定不移。
《史记·留侯世家》:“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諫争,未能得坚决者也。”《新唐书·逆臣传中·朱泚》:“凤翔大将张廷芝、涇将段诚諫引溃兵三千自襄城来,泚自谓得人助,逆志坚决。”宋叶适《黄端明谥简肃议》:“夫临大计,当大事,不敢坚决,有退后之懦,无率先之勇,而以他小善自贤者,尚多有之。”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一章:“坚决消灭敌人,坚决保住坑道,等待最后的反击。”
【坚定】释义:
(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
晋刘琨《书》:“胆识坚定,临难无苟免之意。”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脩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毛泽东《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使坚定。
老舍《黑白李》:“上礼拜堂去祷告,为是坚定良心。”
【犹豫】释义:
亦作“犹移”。迟疑不决。
《楚辞·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感交甫之弃言兮,悵犹豫而狐疑。”明沉鲸《双珠记·西市认母》:“尚未卜是否何如,悲喜集中生犹豫。”邹韬奋《艰苦奋斗》:“时势的危迫实在不能让我们犹豫了!”洪深《申屠氏》第二本:“方六一意尚犹移。经不得方蛟‘毛遂自荐’,一力担承。方六一点头允可。”按,“犹豫”为双声字,以声取义,本无定字,故亦作“犹与”、“由与”、“尤与”、“犹夷”等。旧说以“犹”、“豫”为二兽名,性皆多疑,非是。参阅清黄生《义府·犹豫》。
【踌躇】释义:
踯躅,徘徊不进。
《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驥踌躇於弊輂兮。”王逸注:“踌躇,不行貌。”晋陶潜《赠羊长史》诗:“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唐白居易《长恨歌》:“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丁玲《韦护》第二章:“一到门边,便听着有那响亮的笑声,他不觉心一动,脚就踌躇了。”
犹豫,迟疑不决。
《楚辞·九辩》:“事亹亹而覬进兮,蹇淹留而踌躇。”晋潘岳《笙赋》:“勃慷慨以憀亮,顾踌躇以舒缓。”唐姚合《酬杨汝士尚书喜人移居》诗:“酬章深自鄙,欲寄復踌蹰。”清洪昇《长生殿·疑谶》:“看满地斜阳欲暮,到萧条客馆,兀自意踌蹰。”鲁迅《彷徨祝福》:“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研究,反复思量。
《全元散曲·醉花阴·秋怀》:“酒醒后细踌蹰,一寸柔肠千万缕。”《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赵衰、狐偃等因与秦臣蹇叔、百里奚、公孙枝等深相结纳,共踌躇復国之事。”清薛福成《筹洋刍议·邻交》:“窃尝为日本踌躇审度,知其志必不仅在朝鲜、琉球也。”叶圣陶《线下·孤独》:“他也预备要走;然而走到什么地方去,却是个很费踌躇的难题--他每天上午离开茶馆之前照例要遇到这个难题。”
从容自得。
《庄子·外物》:“圣人踌躇以兴事。”成玄英疏:“踌躇,从容也。”《庄子·田子方》:“方将踌躇,方将四顾。”
忐忑不安,极度痛心。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温水》:“阳迈归国,家国荒殄,时人靡存,踌蹰崩擗,愤絶復苏。”清孔尚任《桃花扇·移防》:“局已变,势难支,踌蹰中夜少眠时。”
【迟疑】释义:
亦作“遟疑”。犹豫;拿不定主意。
《后汉书·董卓传论》:“然犹折意縉绅,遟疑陵夺,尚有盗窃之道焉。”南朝梁江洪《咏舞女》:“斜睛若不眄,当转復迟疑。”《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不是小子推托,祇为高老有些古怪,不容易説话,所以迟疑。”贾植芳《我乡》:“哪里是我的家呢?--我迟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