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中寄寓讽喻之意。
夏曾佑《小说原理》:“小説始见《汉书·艺文志》,书虽散佚,以魏晋间之小説例之,想亦收拾遗文,隐喻託讽,不指一人一事言之,皆子史之支流也。”
指言外之意。
端木蕻良《遥远的风沙》:“他怕这‘算账’两字的隐喻,就是绑票,勒索,或结果性命。”
修辞手法比喻的一种。又称暗喻。其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喻词“如”、“像”之类,而是用“是”、“成为”等动词来联系,有时连动词也不用,如:花的海洋;落后和贫困这两座大山。
【明喻】释义:
明白的比方。
唐元稹《捉捕歌》:“畏君听未详,听客有明喻。”
明白地说出。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婉讽之谓比,明喻则非。”
比喻的一种。表明本体事物“像”喻体事物的修辞关系。本体和喻体之间,一般有喻词“似”、“若”、“像”、“如同”、“好比”等。如“鲁迅的杂文似匕首,如投枪,直刺敌人的心脏”就是明喻。
【直喻】释义:
修辞手法之一。即明喻。与隐喻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