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隐晦
【全拼】 yǐnhuì
【释义】
  • 指说的话、写的文章所表示的意思曲折不明显。

    《南史·郑鲜之传》:“鲜之为人通率,在武帝坐,言无所隐晦,亦甚惮焉。”唐刘知几《史通·惑经》:“此则春秋之世,有识之士莫不微婉其辞,隐晦其説。”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一》:“﹝说话的﹞四种作用中,‘关系’与‘企图’是属于战略的;其处理往往隐晦含蓄。”

  • 【例句】 1、事实上,我们宁愿它出来活动,而不愿受它含有的那种隐晦的威胁。
    2、 他弄不清楚有生以来是否受到过如此毫不隐晦的凝视,探询和沉思的目光。
    3、 这段文字隐晦, 因而有可能作出好几种解释。
    4、 他还隐晦地向她提议,在赞美她的朋友时一定要小心。
    【近义词】 1. 隐晦 - 明显

    【明显】释义:

  • 清楚地显露出来,容易让人看出或感觉到。

    《墨子·明鬼下》:“拟乎鬼神之明显。”《后汉书·西域传论》:“神迹诡怪,则理絶人区;感验明显,则事出天外。”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彻障去扇,见一女子,云号金枝公主。年可十四五,儼若神仙。交欢之礼,颇亦明显。”魏巍《东方》第五部第三章:“这种变化,对于离开朝鲜战场一段时间的人,感觉是尤其明显的。”

  • 2. 隐晦 - 鲜明

    【鲜明】释义:

  • 色彩耀眼。

    《汉书·游侠传·陈遵》:“公府掾吏率皆羸车小马,不上鲜明。”《新唐书·李贞素传》:“性和裕,衣服喜鲜明。”萧军《五月的矿山》第十章:“这是初秋的季节,一些树木和花草还正开得鲜明和茂盛。”

  • 犹精明。

    《汉书·马宫传》:“下君章有司,皆以为四辅之职为国维纲,三公之任鼎足承君,不有鲜明固守,无以居位。”《资治通鉴·汉平帝元始五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鲜明,犹言精明也。”

  • 出色,漂亮。

    《汉书·司马迁传》“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於鲜也”颜师古注引三国魏文颖曰:“未遇刑自杀,为鲜明也。”黄侃《读<汉书><后汉书>札记》:“鲜明,犹今所云漂亮矣。”

  • 分明而确定。

    胡采《<在和平的日子里>序》:“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即使他的创作思想,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深刻和发光的,而表现在作品中,也必须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丁玲《粮秣主任》:“这几个人的影子也就浮上我的脑际,而且更鲜明。”

  • 【反义词】 1.隐晦 - 朦胧

    【朦胧】释义:

  • 微明貌。

    唐徐昌图《临江仙》词:“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朧。”宋张先《少年游》词:“碎霞浮动晓朦朧,春意与花浓。”《水浒传》第四二回:“是夜月色朦朧,路不分明,宋江只顾拣僻静小路去处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五娘》:“既而生归,则暮色朦朧,不甚可辨。”巴金《家》十五:“门檐下的灯笼依旧发出朦胧的红光,在寒冷的空气中抖着。”

  • 模糊不清貌。

    唐王昌龄《西宫春怨》诗:“斜抱云和深见月,朦朧树色隐昭阳。”宋周密《甘州·灯夕书寄二隐》词:“敧枕听新雨,往事朦朧。”《西游记》第八回:“只杀得:昏漠漠,星辰灿烂;雾腾腾,天地朦朧。”清唐孙华《帘》诗:“未辨朦朧影,纔通笑语声。”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一:“许多朦胧的往事一下子涌到眼前。”

  • 神志迷糊貌。

    唐温庭筠《寒食前有怀》诗:“残芳荏苒双飞蝶,晚睡朦朧百囀鶯。”《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刘官人酒量不济,便觉有些朦朧起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徽商﹞一觉睡倒,直至天明,朦朧中见一个金甲神人,将瓜锤扑他脑盖一下。”清李渔《奈何天·软诓》:“无心堕落姦人彀,醉朦朧,一番僝僽。”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她疲惫的朦胧的意识已经分辨不清,只是下意识地从那个人的臂弯里挣脱出来,无力地倒在沙滩上。”

  • 犹言糊涂。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我待要题箇话头,又不知他可也甚些机彀,倒不如只做朦朧,为着东君,奉劝金甌。”《西游记》第三回:“我老孙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不伏他管辖,怎么朦朧,又敢来勾我?”清吴炽昌《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盈盈弱女,僭称冠带之雄;渺渺丈夫,反袭裙釵之饰,阴阳颠倒,堪嗟两老之朦朧。”

  • 含糊。

    元无名氏《鸳鸯被》楔子:“如今被左司家朦朧劾奏,官里听信谗言,差金牌校尉拿我赴京问罪。”《水浒传》第八一回:“他折了许多军马,废了朝廷许多钱粮,回到京师,必然推病不出,朦朧奏过天子,权将军士歇息。”


  • 2.隐晦 - 模糊

    【模糊】释义:

  • 亦作“模胡”。

    1.不分明;不清楚。唐崔珏《道林寺》诗:“潭州城郭在何处,东边一片青模糊。”元王仲诚《斗鹌鹑·避纷》套曲:“昨霄酩酊,今日模糊,来日醺酣。”清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余乃张灯入室……不禁心伤泪涌。又恐泪眼模糊,失所欲见。”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但《译文》中插图的模胡,是书店和印局应负责任的。”

  • 谓草率,马虎。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二:“自被严詔,终全大节,非特误国偷生之辈,不足供其奴隶,即仓猝遇寇,模糊捐生,幸厠忠义之林者,亦岂足比拟百一哉。”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 混淆。如:不要模糊了界限。

  • 糢糊:不清楚;不分明。

    宋苏轼《凤翔八观·石鼓》诗:“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糢糊半已似瘢胝,詰曲犹能辨跟肘。”一本作“模糊”。


  • 3.隐晦 - 隐约

    【隐约】释义:

  • 困厄;俭约。

    《庄子·山木》:“夫丰狐文豹,栖於山林,伏於巖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飢渴隐约,犹旦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陈鼓应注:“隐约含有逼困之意。”《楚辞·严忌<哀时命>》:“居处愁以隐约兮,志沉抑而不扬。”王逸注:“言己放於山泽,隐身守约。”《后汉书·赵典传》:“典少篤行隐约,博学经书。”李贤注:“隐,静也。约,俭也。”宋曾巩《学舍记》:“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礱饭,芑莧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

  • 谓义深而言简。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司马贞索隐:“谓其意隐微而言约也。”张守节正义:“《诗》《书》隐微而约省者,迁深惟欲依其隐约而成其意志也。”宋欧阳修《谢氏诗序》:“希孟之言,尤隐约深厚,守礼而不自放。”

  • 依稀不明貌。

    南朝梁何逊《初发新林》诗:“帝城犹隐约,家国无处所。”唐韩愈《次硖石》诗:“试凭高处望,隐约见潼关。”洪深《赵阎王》第二节第三幕:“这已在林子中,远处鼓声隐约可闻。”


  • 【相关词】 -隐形飞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隐形衣”  隐形手枪 《寻隐者不遇》唐.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聂隐娘》 《隐秘的角落》 三隐 世隐 中隐 习隐 买山隐 二隐 交隐 亲亲相隐 人隐 仁隐 仕隐 仙隐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