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毅然
【全拼】 yìrán
【释义】
  • 刚强坚韧而果断的样子。

    《三国志·吴志·甘宁传》:“寧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新唐书·李光弼传》:“赏信罚明,士卒争奋,毅然有古良将风。”清曾国藩《圣哲画像记》:“吾读其(指顾炎武)书,言及礼俗教化,则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志。”陈其通《万水千山》第七幕:“韩勇紧紧地握了握李有国的手,含着热泪,带着通讯员小于毅然离去。”

  • 【例句】 1、他毅然地挣脱身子。
    2、 可是他们毅然地工作,共同维持家业。
    3、 她毅然出面排解纠纷。
    4、 由于过去屡次三番在想象中看见自己破产,现在他已经毅然不相信这在实际上是可能的了。
    【近义词】 1. 毅然 - 决然

    【决然】释义:

  • 亦作“决然”。坚决果断貌。

    唐吴融《阌乡寓居》诗之一:“六载抽毫侍禁闈,可堪多病决然归。”《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君若无意娶我,誓以魂魄相随。决然无颜更事他人!”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臣伏愿我皇上乾纲独断,奋振天威,毅然决然。”茅盾《锻炼》六:“那时候,苏辛佳的踌躇而后决然的神情,现在罗求知还记得清清楚楚。”

  • 一定;必然。

    《朱子语类》卷一○八:“居今之世,若俗尽除今法,行古之政……事体重大,阻格处多,决然难行。”元刘君锡《来生债》第一折:“我小生决然不敢受。”《西游记》第六七回:“长老啊,你若果有手段,拿了妖怪,扫净此土,我等决然重谢。”冰心《两个家庭》:“我想一切的粗活,和小峻上学放学路上的照应,亚茜一个人是决然做不到的。”

  • 2. 毅然 - 坚决

    【坚决】释义:

  • 谓态度、主张、行动等确定不移。

    《史记·留侯世家》:“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諫争,未能得坚决者也。”《新唐书·逆臣传中·朱泚》:“凤翔大将张廷芝、涇将段诚諫引溃兵三千自襄城来,泚自谓得人助,逆志坚决。”宋叶适《黄端明谥简肃议》:“夫临大计,当大事,不敢坚决,有退后之懦,无率先之勇,而以他小善自贤者,尚多有之。”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一章:“坚决消灭敌人,坚决保住坑道,等待最后的反击。”

  • 3. 毅然 - 坚定

    【坚定】释义:

  • (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

    晋刘琨《书》:“胆识坚定,临难无苟免之意。”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脩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毛泽东《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 使坚定。

    老舍《黑白李》:“上礼拜堂去祷告,为是坚定良心。”

  • 4. 毅然 - 断然

    【断然】释义:

  • 犹截然。界线分明貌。

    宋洪迈《容斋三笔·<后汉书>载班固文》:“班固著《汉书》,制作之工,如英茎《咸》《韶》,音节超诣……然至《后汉》中所载固之文章,断然如出两手。”马南邨《燕山夜话·选诗和选文》:“一般地说,诗和文应该有一个界限,完全可以划分得清楚。然而,这个界限却不是断然分开不能逾越的鸿沟。”

  • 坚决;果断。

    《朱子语类》卷七二:“己有过,便断然改之,如雷之勇,决不容有些子迟缓。”金王若虚《论语辨惑三》:“以未定之説,而断然自谓得圣人之旨,安能使后世必信哉?”朱自清《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那小西洋人竟未回一头,断然地去了。”陈残云《山谷风烟》第六章:“我们明天区委会开会,研究一下基层的问题,必要时采取断然措施,进行追查。”

  • 一定;必定。

    《西游记》第六三回:“他若听见是我,断然住了。”《西游补》第三回:“此事决非别人干得,断然是孙行者弼马温狗奴才小儿!”清吴敏树《与篠岑论文派书》:“然此二家者,皆断然为一代之文,而莫能尚焉者也。”

  • 绝对。用于否定式。

    三国魏嵇康《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吾无意于庶几,而足下师心陋见,断然不疑。”《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前日代劳,不过泛然之事。今番亲迎,是个大礼,岂是小弟代得的!这个断然不可!”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他说,你妈妈是汉人,一定要走,没有办法;你们是匈奴人,断然不能带走。”

  • 5. 毅然 - 果断

    【果断】释义:

  • 果敢决断,不迟疑。

    《书·周官》:“惟克果断,乃罔后艰。”孔颖达疏:“惟能果敢决断,乃无有后曰艰难。”唐陈子昂《为建安王答王尚书送生口书》:“尚书远略英谋,临机果断。”魏巍《东方》第一部第五章:“在一些小事情上,她是那么绵软,可是在大事情上,她却能做出果断的决定。”

  • 【反义词】 1.毅然 - 犹豫

    【犹豫】释义:

  • 亦作“犹移”。迟疑不决。

    《楚辞·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感交甫之弃言兮,悵犹豫而狐疑。”明沉鲸《双珠记·西市认母》:“尚未卜是否何如,悲喜集中生犹豫。”邹韬奋《艰苦奋斗》:“时势的危迫实在不能让我们犹豫了!”洪深《申屠氏》第二本:“方六一意尚犹移。经不得方蛟‘毛遂自荐’,一力担承。方六一点头允可。”按,“犹豫”为双声字,以声取义,本无定字,故亦作“犹与”、“由与”、“尤与”、“犹夷”等。旧说以“犹”、“豫”为二兽名,性皆多疑,非是。参阅清黄生《义府·犹豫》。


  • 2.毅然 - 踌躇

    【踌躇】释义:

  • 踯躅,徘徊不进。

    《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驥踌躇於弊輂兮。”王逸注:“踌躇,不行貌。”晋陶潜《赠羊长史》诗:“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唐白居易《长恨歌》:“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丁玲《韦护》第二章:“一到门边,便听着有那响亮的笑声,他不觉心一动,脚就踌躇了。”

  • 犹豫,迟疑不决。

    《楚辞·九辩》:“事亹亹而覬进兮,蹇淹留而踌躇。”晋潘岳《笙赋》:“勃慷慨以憀亮,顾踌躇以舒缓。”唐姚合《酬杨汝士尚书喜人移居》诗:“酬章深自鄙,欲寄復踌蹰。”清洪昇《长生殿·疑谶》:“看满地斜阳欲暮,到萧条客馆,兀自意踌蹰。”鲁迅《彷徨祝福》:“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 研究,反复思量。

    《全元散曲·醉花阴·秋怀》:“酒醒后细踌蹰,一寸柔肠千万缕。”《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赵衰、狐偃等因与秦臣蹇叔、百里奚、公孙枝等深相结纳,共踌躇復国之事。”清薛福成《筹洋刍议·邻交》:“窃尝为日本踌躇审度,知其志必不仅在朝鲜、琉球也。”叶圣陶《线下·孤独》:“他也预备要走;然而走到什么地方去,却是个很费踌躇的难题--他每天上午离开茶馆之前照例要遇到这个难题。”

  • 从容自得。

    《庄子·外物》:“圣人踌躇以兴事。”成玄英疏:“踌躇,从容也。”《庄子·田子方》:“方将踌躇,方将四顾。”

  • 忐忑不安,极度痛心。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温水》:“阳迈归国,家国荒殄,时人靡存,踌蹰崩擗,愤絶復苏。”清孔尚任《桃花扇·移防》:“局已变,势难支,踌蹰中夜少眠时。”


  • 3.毅然 - 迟疑

    【迟疑】释义:

  • 亦作“遟疑”。犹豫;拿不定主意。

    《后汉书·董卓传论》:“然犹折意縉绅,遟疑陵夺,尚有盗窃之道焉。”南朝梁江洪《咏舞女》:“斜睛若不眄,当转復迟疑。”《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不是小子推托,祇为高老有些古怪,不容易説话,所以迟疑。”贾植芳《我乡》:“哪里是我的家呢?--我迟疑着。”


  • 【相关词】 万毅 严毅 乐毅 乐毅枣 乐毅论 亢毅 何友毅 刘昌毅 刘毅 刘毅答诏 刚毅 刚毅坚卓 刚毅木讷 勇毅 卞毅 唐君毅 土山头果毅 坚毅 士不可以不弘毅 壮毅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