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的夏天。
三国魏曹植《离缴雁赋》:“远玄冬於南裔,避炎夏於朔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巨洋水》:“至若炎夏火流,閒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唐朱庆馀《夏日访贞上人院》诗:“炎夏寻灵境,高僧澹荡中。”叶圣陶《登赐儿山》:“冰洞里泉水结成冰,上面盖着灰沙,望进去好像铺一块平石板,据说炎夏也不融化。”
【炎暑】释义:
暑天之酷热。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九:“炎暑惟兹夏,三旬将欲移。”唐孟浩然《同王九题就师山房》诗:“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米芗老》:“早行,避炎暑也。”邹韬奋《萍踪忆语》二四:“﹝他们﹞无处娱乐,所以只得呆呆地在炎暑之下呆坐一天。”
【炎热】释义:
犹炎暑。气候极热。
汉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晋葛洪《抱朴子·逸民》:“朝为张天之炎热,夕成冰冷之委灰。”唐杜甫《寄杨五桂州》诗:“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宋陆游《六七月之交山中凉甚》诗:“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巴金《寒夜》二九:“炎热增加他的痛苦,喧哗更像在火上添油。”
指温度高。
《再生缘》第二一回:“就将御手摩亲面,欣悦道,炎热如何去几分?”
比喻权贵。
清刘大櫆《赠资治大夫吴府君墓表》:“平生不趋走炎热……足跡未尝入官府。”
比喻热闹。
清李渔《凰求凤·伙谋》:“风运太蹊蹺,后庭炎热,前院萧条。”
【盛暑】释义:
犹盛夏。
汉刘向《新序·节士》:“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三日暴。”南唐伍乔《游西禅》诗:“游人恋此吟终日,盛暑楼台早有凉。”明张居正《请叙录日讲诸臣疏》:“臣等伏覩皇上践祚以来,日御讲筵,孜孜问学,隆冬盛暑,未尝少閒。”
【酷暑】释义:
极热的夏天。
唐李洞《题竹溪禅院》诗:“鸟触翠微湿,人居酷暑寒。”《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怪道他恁般娇弱……酷暑中还穿着两层衣服,原来却学木兰所为。”冰心《山中杂记》:“酷暑的檐下,蒸炉一般热的床上,听着这单调而枯燥,振耳欲聋的铁器声,,连续不断,脑筋完全跟着他颠簸了。”
【寒冬】释义:
寒冷的冬天。旧题汉苏武《古诗》之四:“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唐韩愈《赠张籍》诗:“喜气排寒冬,逼耳鸣睍睆。”叶圣陶《登赐儿山》:“水洞里泉水下滴,积在洞底,据说有两公尺深,寒冬也不冻结。”
【炎暑】释义:
暑天之酷热。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九:“炎暑惟兹夏,三旬将欲移。”唐孟浩然《同王九题就师山房》诗:“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米芗老》:“早行,避炎暑也。”邹韬奋《萍踪忆语》二四:“﹝他们﹞无处娱乐,所以只得呆呆地在炎暑之下呆坐一天。”
【盛夏】释义:
夏季最炎热的时候。
《吴子·料敌》:“盛夏炎热,晏兴无閒,行驱飢渴,务於取远。”《汉书·陈汤传》:“春秋夹谷之会,优施笑君,孔子诛之,方盛夏,首足异门而出。”唐韩愈《寄三学士》诗:“穷冬或摇扇,盛夏或重裘。”《文汇月刊》1980年第4期:“那是一九八○年的盛夏。赤日炎炎,暑气蒸人。”
【盛暑】释义:
犹盛夏。
汉刘向《新序·节士》:“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三日暴。”南唐伍乔《游西禅》诗:“游人恋此吟终日,盛暑楼台早有凉。”明张居正《请叙录日讲诸臣疏》:“臣等伏覩皇上践祚以来,日御讲筵,孜孜问学,隆冬盛暑,未尝少閒。”
【酷暑】释义:
极热的夏天。
唐李洞《题竹溪禅院》诗:“鸟触翠微湿,人居酷暑寒。”《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怪道他恁般娇弱……酷暑中还穿着两层衣服,原来却学木兰所为。”冰心《山中杂记》:“酷暑的檐下,蒸炉一般热的床上,听着这单调而枯燥,振耳欲聋的铁器声,,连续不断,脑筋完全跟着他颠簸了。”
【隆冬】释义:
深冬。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其南则隆冬生长,踊水跃波。”宋杨万里《初食太原生葡萄时十二月二日》诗:“隆冬压架无人摘,雪打冰封不曾拆。”清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隆冬无裘,挺身而过。”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诗:“永远记住这个时间吧:一九五四年隆冬时分,北风早已吹裂大地,冰雪正封闭着古老的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