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炎暑。气候极热。
汉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晋葛洪《抱朴子·逸民》:“朝为张天之炎热,夕成冰冷之委灰。”唐杜甫《寄杨五桂州》诗:“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宋陆游《六七月之交山中凉甚》诗:“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巴金《寒夜》二九:“炎热增加他的痛苦,喧哗更像在火上添油。”
指温度高。
《再生缘》第二一回:“就将御手摩亲面,欣悦道,炎热如何去几分?”
比喻权贵。
清刘大櫆《赠资治大夫吴府君墓表》:“平生不趋走炎热……足跡未尝入官府。”
比喻热闹。
清李渔《凰求凤·伙谋》:“风运太蹊蹺,后庭炎热,前院萧条。”
【炙热】释义:
炽热。
清杨炳《农夫叹》诗:“日如火,火繖初张避犹可;日如汤,炙热之势不可当。”巴金《将军集·五十多个》:“他走进一家铁匠铺,拿起一个大铁锤,向着一块炙热的红铁打下去。”
【炽热】释义:
极热,温度极高。
吴辰旭《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您把笑声投进炽热的炉膛,钢花怒放,铁水奔流!”
热烈。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十:“为什么在我的身边,在爱人的身边,在爱情炽热的时候,却只想回家去哭?”秦牧《<长河浪花集>序》:“从许多同志炽热的眼光中,你都可以体会到这种无声的语言。”
烧热。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七回:“外用炭火炽热,令他煨毙。”
【燥热】释义:
犹炎热。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太阳燥热。柳树有些发黄了。”康濯《东方红》第一章:“春末夏初,天气多变。忽然一阵燥热,忽然一阵阴凉。”姜树茂《小会计》:“太阳渐渐往西方转去,但闷人的燥热仍未减轻。”
形容热得难受。
瞿秋白《文艺杂著续辑·“矛盾”的继续》:“那对过的屋顶上,似乎是点点滴滴的雪珠在那里跳罢。可是,身上的确是觉得燥热。”孟左恭《草原的儿子》:“他两眼开始冒金星,头也发胀,浑身像酷暑在沙漠里行走那样燥热。”黄裳《新婚夫妇》:“行车的时刻全打乱了,每过十分钟就有一部车子开出,旅客晒着依旧使人燥热的秋天的太阳都有些不耐了。”
形容心情烦躁。
熊正国《高炉边的彝家》:“他一路往前走去,心里越发燥热起来。”
指燥气。中医谓燥乃乾金之气,热是太阳之火。
《素问·五运行大论》:“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溼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王冰注:“地体之中,凡有六入:一曰燥,二曰暑,三曰风,四曰湿,五曰寒,六曰火。”
指热症。
清计六奇《明季北略·马懋才<备陈大饥疏>》:“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
指药性燥烈干热。
宋朱熹《答周纯仁书》之一:“又如多服燥热药,亦使人血气偏胜,不得和平。”
【酷热】释义:
极热。多指天气。
《敦煌变文集·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正酷热天须扇枕,遇严凝月要温床。”清昭槤《啸亭杂录·朱文正》:“时夏日酷热,公饲吴以瓜。”鲁迅《彷徨·示众》:“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
【严寒】释义:
酷寒,极其寒冷。
汉董仲舒《雨雹对》:“其尤者,葶藶死於盛夏,款冬花於严寒。”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二十:“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明李贽《答沉王》:“时犹严寒,未敢出户,未卜见期,谨以为復。”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在严寒的冬天,朱暮堂夫妇睡在丝棉被里还不够,加上从上海买来的英国制的纯羊毛的毯子。”
【寒冷】释义:
温度低;感觉温度低。
唐太宗《初秋夜坐》诗:“寒冷鸿飞疾,园秋蝉噪迟。”《水浒传》第二二回:“那廊下有一个大汉,因害疟疾,当不住那寒冷,把一锨火在那里向。”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汤阿英跨进朱家的门,迎接她的是饥饿和寒冷。”徐迟《真迹》:“我又看了几件玉器和一把放在白缎子上的铜斧。后者有虎形图案,色泽寒冷,布满斑斓的铜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