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敬;庄重;使人感到敬畏。
《吕氏春秋·尊师》:“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必严肃。”《晋书·苻坚载记下》:“窴等观其宫宇壮丽,仪卫严肃,甚惧。”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初,夫人孀居,犹纔未中年,贞干严肃,姻族敬惮。”明王廷相《慎言·潜心》:“整齐严肃,正衣冠,尊瞻视,以一其外。”老舍《二马》第三段三:“丈夫、女儿、儿子全鸦雀无声,屋子里比法庭还严肃一些。”
谓严谨而有法度。
《北史·宇文护传》:“文帝诸子并幼,遂委以家务,内外无不严肃。”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中:“常日备御严肃,虽天子至,亦执军礼见。”《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安公子﹞看了看家中风景依然,只一个张进寳管了个内外严肃。”
谓作风、态度等严格;郑重;认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冷生》:“后值某学使规矩严肃,终日危坐堂上。”魏巍《壮行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你既已踏上了人生的道路,你就要严肃地考虑你究竟是抱着什么样的生活目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他看她做事体那样严肃认真,那一双灵巧的手把草棚棚收拾得整整齐齐。”
【严厉】释义:
严肃厉害,不宽容。
《后汉书·应奉传》:“﹝奉﹞纠举姦违,不避豪戚,以严厉为名。”《梁书·萧景传》:“崇之以干能显,为政尚严厉,官至冠军将军、东阳太守。”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海刚峯严厉孤介,而诗却清和。”沈从文《萧萧》:“她脾气坏了一点,这坏处只有丈夫知道,因为她对丈夫似乎严厉苛刻了好些。”
【严峻】释义:
严厉;严格。
《史记·酷吏列传》:“禹(赵禹)酷急,至晚节,事益多,吏务为严峻,而禹治加缓,而名为平。”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世衡少尚气节,以荫将作监主簿,累迁太子中舍,尝知武功县,用刑严峻。”《明史·秦良玉传》:“良玉为人饶胆智……仪度嫻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六:“陈景润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最严峻的考验。”
犹险峻。
萧军《羊》:“远方展开的海面上,隆起着成串的或是零零星星不甚严峻的小岛。”
【严正】释义:
严肃正直;严格公正。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新唐书·杜景佺传》:“杜景佺,冀州武邑人。性严正。”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三·丘文庄》:“丘文庄公濬,著《世史正纲》,持论严正。”
严肃正当。
叶圣陶《倪焕之》十二:“‘那末是谁家的,我们倒要听听。’金树伯严正地问。”如:严正声明;严正的立场。
【庄严】释义:
装饰端正。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五》:“王太后皆庄严,将入朝。”
庄重而严肃。
《百喻经·子死欲停置家中喻》:“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於远处而殯葬之。”《朱子语类》卷八七:“人不可以不庄严,所谓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张天翼《华威先生》:“华威先生的态度很庄严。”
指文辞典雅庄重。
元刘祁《归潜志》卷十:“盖其文虽格律稍疎,然词藻庄严絶俗,因擢为第一人。”
指建筑物壮盛严整。
《宋书·夷蛮传·呵罗陁国》:“城郭庄严,清浄无秽。”明高明《琵琶记·寺中遗像》:“但见兰若庄严,莲臺整肃。”
佛教谓用善美之物盛饰国土。
《阿弥陀经》:“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如: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谓建筑寺塔,装饰佛像。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明悬尼寺》:“有三层塔一所,未加庄严。”清魏源《圣武记》卷五:“於归化城立庙,以八寳庄严佛像。”
指佛菩萨像端庄威严。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见观自在菩萨妙相庄严,威光赫奕。”
佛教谓以福德等净化身心。有戒、三昧、智慧、陀罗尼四种庄严。见《大集经》卷一。
宋晏殊《诉衷情》词:“宜春耐夏,多福庄严,富贵长年。”清俞樾《小浮梅闲话》:“身体端正,福德庄严。”
佛教语。指宏伟精妙境界。
锺动《香江冬夜临海望月》诗:“何不策高足,竞此庄严界。”
【庄重】释义:
(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态度~。【肃穆】释义:
严肃恭敬。指人的态度、神情等。
《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刘萇﹞不惟致敬之节,肃穆之慎,乃敢擅损牺牲,不备苾芬。”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屈支国》:“僧徒肃穆,精勤匪怠,并是耆艾宿德、博学高才、远方俊彦慕义至此。”《孽海花》第二七回:“第二个却生得方面大耳,神情肃穆,鬚髯丰满,大概是乌赤云了。”朱自清《欧游杂记·罗马》:“他画这屋顶时候,以深沉肃穆的心情渗入画中。”
指事物所产生的气氛,谓使人有凛然之感。
汉应璩《与满炳书》:“夫漳渠西有伯阳之馆,北有旷野之望,高树翳朝云,文禽蔽緑水,沙场夷敞,清风肃穆。”宋陆游《自雪堂登四望亭因历访苏公遗迹至安国院》诗:“三山葱蘢鮫鰐静,九关肃穆虎豹闲。”章裕昆《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被迫登台之黎元洪》:“刁斗森严,气象肃穆,人人志易神移。”郭沫若《潮集·游里加湖》:“傍晚在湖边林际散步,山气肃穆,沁人心脾。”
【和蔼】释义:
性情温和,态度可亲。
清黄钧宰《金壶浪墨·陈在衡》:“陈在衡先生,和蔼有风趣。”鲁迅《彷徨·离婚》:“但不知怎的总觉得他其实是和蔼近人,并不如先前自己所揣想那样的可怕。”冰心《张嫂》:“李老夫妇是山西人,为人极其慈祥和蔼。”
【活泼】释义:
富有生气和活力。
曹禺《日出》第一幕:“﹝潘月亭﹞头发已经斑白,行动很迟缓,然而见着陈白露,他的年纪,举动,态度就突然变得又年轻,又活泼。”
灵活,不呆板;生动自然。
明吕坤《呻吟语·存心》:“心要从容自在,活泼於有无之间。”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河面有虫盈千累万,似蛇非蛇……有人捕养碗中,或截作两段,头尾仍游行活泼,经日不僵。”《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先生出了题目,要作‘八股’,侄儿先就头大了;偶然学着对个策,做篇论,那还觉得活泼些。”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芒种》三期也读过了,我觉得这回比第二期活泼些。”
气氛活跃热烈。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二:“全课堂的空气非常活泼紧张。”草明《乘风破浪》第三章:“会议变得活泼起来。”
使具有生气和活力;使灵活。
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位置》:“眼界关乎心境,人欲活泼其心,先宜活泼其眼。”《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白日里倒是走走散散,找人説谈;否则閒中望望行云,听听流水,都可活泼天机。”李石曾《无政府说》五:“如何可以运动血脉,如何可以活泼机体。”
指手头宽裕。
李準《李双双小传·不能走那条路》:“因为有几家解放后是活泼点,可人家也不一定买地。”
【滑稽】释义: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上海、杭州、苏州等地,诙谐生动,同北方相声相近。
形容圆转顺俗的态度。
《楚辞·卜居》:“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王逸注:“转随俗已。”汉扬雄《法言·渊骞》:“饱食安坐,以仕易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其滑稽之雄乎!”《魏书·崔玄伯传》:“宽性滑稽,诱接豪右,宿盗魁帅,与相结交,倾衿待遇,不逆微细。”宋沉作喆《寓简》卷二:“故独超然不涉乎人道之患,其滑稽自全,夫熟得而测之哉!”清昭槤《啸亭杂录·刘文清》:“及入相后,适当和相专权,公以滑稽自容,初无所建白。”
谓能言善辩,言辞流利。后指言语、动作或事态令人发笑。
《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壻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司马贞索隐:“按:滑,乱也;稽,同也。言辨捷之人,言非若是,説是若非,言能乱异同也。”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中立性滑稽,尝与同列观南御园所畜狮子,主者云县官日破肉五觔以饲之。同列戏曰:‘吾儕反不及此狮子耶?’中立曰:‘然。吾辈官皆员外郎(借声为‘园外狼’)也,敢望园中狮子乎!’众皆大笑。”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傻敦敦的,可眼神里又藏着敏捷;言谈举止来得滑稽可笑,却给人的感觉又像那样忠诚可靠。”
古代的流酒器。类似后代的酒过龙。
汉扬雄《酒箴》:“鴟夷滑稽,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復借酤。”《太平御览》卷六七一引北魏崔浩《汉记音义》:“滑稽,酒器也。转注吐酒,终日不已,若今之阳燧樽。”清曹寅《和静夫谢送惠山酒》:“滑稽腹大原无论,画榼仍留待晚春。”《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这滑稽是件东西,就是掣酒的那个酒掣子,俗名叫‘过山龙’,又叫‘倒流儿’。因这件东西从那头儿把酒掣出来,绕个湾儿注到这头儿去。”
【诙谐】释义:
谈吐幽默风趣。
《汉书·东方朔传》:“其言专商鞅、韩非之语也,指意放荡,颇復詼谐。”唐杜甫《社日》诗之一:“尚想东方朔,詼谐割肉归。”许地山《枯杨生花》:“思敬底心情很坦荡,有时也很诙谐。”
戏语,笑话。
《新唐书·隐逸传·陆羽》:“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詼谐数千言。”
【轻佻】释义:
亦作“轻窕”。谓行动不沉着,不稳重。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师轻窕,易震荡也。”《三国志·吴志·孙坚孙策等传论》:“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
谓言语举动不庄重,不严肃。
唐谷神子《博异志·崔玄微》:“至十八姨持盏,性轻佻,翻酒污醋醋衣裳。”茅盾《烟云》:“但是姓朱的那副轻佻浮薄卑劣的形态在他眼前闪动,他脸上发烧。”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七章二:“他有时也会原谅这个还没有出嫁的漂亮而轻佻的姑娘。”
【轻浮】释义:
犹轻飘。指物体比重小,份量轻。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日月星辰,若皆是气,气体轻浮,当与天合。”《易·益》“利涉大川,木道乃行”唐孔颖达疏:“木体轻浮,以涉大川,为常而不溺者也。”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九:“臃肿而又厚实的云彩顿时镶上一层层的金边,显得轻浮而又透明。”
华而不实。
轻佻浮夸。
《新唐书·宦者传上·鱼朝恩》:“朝恩好引轻浮后生处门下,讲五经大义,作文章,谓才兼文武,徼伺误宠。”清龚炜《巢林笔谈续编·十二戒》:“謔言即不为虐,而轻浮失其长厚,终非积德之源。”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他为人忠厚诚实,不是一个轻浮的青年。”
指轻佻浮夸的人。
前蜀贯休《行路难》诗之一:“浅近轻浮莫与交,地卑只解生荆棘。”《朱子语类》卷一三一:“李丞相不甚知人,所用多轻浮。”
谓诗文徒具华美的外表而没有坚实的思想内容。
唐皎然《诗式·诗有四离》:“虽尚高逸而离迂远,虽欲飞动而离轻浮。”宋秦观《论议下》:“务华藻者,以穷经为迂阔;尚义理者,以缀文为轻浮。”太平天囯洪仁玕《钦定军次实录》:“诗家多大话,读者喜荒唐;花柳轻浮句,偏私浅嫩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