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祥和
【全拼】 xiánɡ hé
【释义】
  • 吉祥和睦。

    清赵翼《静观》诗之九:“应兴储祥和,不復布戾悍。”《中共中央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所望此等现象,迅速加以消除,回复抗战初期之状态,化戾气为祥和。”

  • 【例句】 1、类似地,白色在西方代表着纯洁与祥和,但在亚洲一些国家里则被用在葬礼中。
    2、 宁静祥和的居室气氛,是陶冶情操的最佳境地。
    3、 他安详而宁静地坐在那儿,两只大手置于膝盖上,脸上呈现着一片祥和
    4、 安全保卫布署严密,防范有力,氛围宽松,做到祥和安宁,万无一失;
    【近义词】 1. 祥和 - 和谐

    【和谐】释义:

  • 和睦协调。

    《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鳩”汉郑玄笺:“后妃説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唐李商隐《杂纂》:“诸妇和谐,不嫌麤辣。”明高明《琵琶记·寺中遗像》:“敢天教我夫妇再和谐,都因这佛会。”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充满在两人中间的和谐气氛给破坏了。”

  • 指使和睦协调。

    宋司马光《瞽叟杀人》:“所贵於舜者,为其能以孝和谐其亲。”

  • 谓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

    《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清赵翼《瓯北诗话·黄山谷诗》:“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秦牧《艺海拾贝·最后的晚餐》:“细部好了,还得结构和谐完整,才能够构成卓越的整体。”

  • 和解;和好相处。

    《魏书·萧赜传》:“賾初为太子时,特奢侈。道成每欲废之,赖王敬则和谐。”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此剑原是吴国之寳,他既来索取,不如做个人情,送还了他,两国和谐,可不好那!”

  • 2. 祥和 - 平和

    【平和】释义:

  • 平正谐和;调和。

    《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以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管子·形势解》:“明主犹羿也,平和其法,审其废置而坚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举而多当。”元耶律楚材《弹相思二绝》之一:“秋思而今不入时,平和节奏苦嫌迟。”

  • 宁静;温和;不偏激。

    《礼记·乐记》:“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陈澔集说:“减败人心和平之德。”宋司马光《辞左仆射三札子》:“酌宽猛之政,处大小之事,必平和允愜,曲尽其宜。”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那些维持现状的先生们,貌似平和,实乃进步的大害。”茅盾《子夜》七:“吴荪甫又打断了费小胡子的话,口气却平和得多,而且脸上也掠过一丝笑影。”

  • 康复;痊愈。

    《晋书·华表传》:“伏惟圣体渐就平和,上下同庆,不觉抃舞。”唐颜真卿《与御史帖》:“窃闻尊候平和,真卿瞻仰瞻仰!”

  • 方言。谓纷扰停止。

  • 【反义词】 1.祥和 - 恐怖

    【恐怖】释义:

  • 感到可怕而畏惧。

    《六韬·略地》:“城人恐怖,期将必降。”《后汉书·董卓传》:“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宋张师正《括异志·蔡侍禁》:“蔡氏举族大恐怖,虽白昼不敢正视。”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六郎》:“许初闻甚骇,然亲狎既久,不復恐怖。”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 谓令人畏惧。

    郭小川《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这个岛呵!三分恐怖,七分神秘。”

  • 威胁;恫吓。

    《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威我也”汉何休注:“以威恐怖鲁也。”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间恐怖妇女为何耶?”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鬼无所栖,乃来与我争屋,时时现恶状,恐怖小儿女。”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这一世界中人,会轻蔑,憎恶,压迫,恐怖,杀戮别一世界中人。”


  • 【相关词】 《骆驼祥子》 七彩祥云 三不祥 不祥 不祥之兆 不祥之征 不祥之木 不祥人 不祥的蛋 二祥 云祥 休祥 众祥 作善降祥 佳兵不祥 倪祥明 傅善祥 兆祥 农祥 冯玉祥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