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现象
【全拼】 xiànxiàng
【释义】
  • 谓神、佛、菩萨等现身于人间。

    《西游记》第十一回:“五祖投胎,达摩现象。”也泛指现出身形。清蒋士铨《临川梦·星变》:“俺天慧星君,奉上帝勅旨,现象於室壁胃娄之次。”

  • 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

    刘少奇《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历史里边也有普遍真理,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历史现象。”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挤垮它一》:“这不过是睡眠不足,偶然的现象罢了。”

  • 【例句】 1、耳聋眼花是年老体衰的现象.
    2、 如果这种额外的转换发生在第1次操作之后的几毫秒之内,支持这种开关的电路有忽略它们的特殊逻辑,这就避免了在你打开音响后的千分之一秒后又将其关闭的现象
    3、 工作流或者序列模型对于捕捉企业组织内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非常有用,并且通常被表达为捕捉多种现象的流程表或者有向图。
    4、 通常可发现一种叠聚集现象
    【近义词】 1. 现象 - 形势

    【形势】释义:

  • 亦作“形埶”。形态;形体。

    《文子·自然》:“夫物有胜,唯道无胜,所以无胜者,以其无常形势也。”唐贾躭《赋虞书歌》:“众书之中虞书巧,体法自然归大道,不同怀素只攻颠,岂类张芝惟创草。形势素,筋骨老。”《水浒传》第一一一回:“焦山上一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里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肘痈》“势小为癤势大痈”注:“形势小者为癤毒,形势大者为痈。”

  • 局势;情况。

    《文子·上德》:“质的张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势之所致。”唐元稹《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公既为刺史子,又多才,好读书,识理乱形势。”元邓玉宾《粉蝶儿·红绣鞋》套曲:“陪着笑频哀告,镇着色下风雹,比这砍柴的形势恶。”赵树理《三里湾》二九:“实际上她的头脑还很清楚,能考虑到当前的形势是否对自己有利。”

  • 指趋势。

    鲁迅《故事新编·补天》:“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 指文章的格局。

    宋秦观《谢王学士书》:“凡方册所载,简牘所存,不见则已,苟有见焉,未尝不熟诵其文,精覈其义,纵观其形势而私掇其精华。”

  • 势力;力量。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厉幽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宋曾巩《契丹》:“宋兴,太祖明经纶之体,尊择用将帅……所属任皆天下之材,委任专而听断明,豪杰之士得尽其智力以赴功。故养士少而形势强。”

  • 权势,权位。

    《荀子·正论》:“爵列尊,贡禄厚,形埶胜。”杨倞注:“形埶,谓埶位也。”

  • 引申指权贵。

    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於公卿之门,奔走於形势之途。”宋范仲淹《范公墓志铭》:“初公为洛阳主簿,实典廪纳,而邑多权要,公必先细民而后形势。”清彭绍升《陈和叔传》:“﹝陈和叔﹞不肯趋避形势、揣摩风气为巧言。”

  • 气势;声势。

    宋苏洵《审敌》:“兵法曰:词卑者进也,词强者退也。今匈奴之君臣莫不张形势以夸我,此其志不欲战明矣。”蒋光慈《田野的风》四五:“‘知道了。’囚犯们这样齐声地回答着,仿佛如听了军令一般的形势。”

  • 地理状况;地势。

    《荀子·强国》:“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唐刘知几《史通·点烦》:“是以聚米为穀,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之易悉。”清程嗣立《送边秀才入成都》诗:“向西形势参天出,稽古名流爱蜀行。”杨朔《万丈高楼平地起》:“1959年初夏,我来到海峡,爬上一座高山,想了望了望海山的形势。”

  • 10.险要之地。

    《南齐书·刘善明传》:“淮南近畿,国之形势,自非亲贤,不使居之。”宋陈亮《中兴论》:“精间谍以得虏人之情,据形势以动中原之心。”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四:“且又无名位之可以号召、形势之可以固守。”

  • 11.指地形险要。

    宋秦观《鲜于子骏行状》:“公以剑门形势之地,当分权以制内外。”清沉葆桢《察看海口船坞大概情形疏》:“自闽安而上,洋屿、罗星塔、乌龙江、林浦皆形势之区。”

  • 12.军阵;阵势。

    《汉书·艺文志》:“形势者,靁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宋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上命诸将按兵不战,示以形势。”明冯梦龙《智囊补·捷智·洪钟》:“舟中,朝京与客奕,钟在旁諦观久之,悟其形势,导父累胜。”

  • 2. 现象 - 形象

    【形象】释义:

  • 亦作“形像”。指具体事物。

    《吕氏春秋·顺说》:“善説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为力,因其来而与来,因其往而与往。不设形象,与生与长,而言之与响;与盛与衰,以之所归。”

  • 指肖像。

    《东观汉记·高彪传》:“画彪形象,以劝学者。”宋陆游《驾礼部曾侍郎启》:“纪话言於竹帛,肖形像於丹青,垂之无穷。”

  • 塑像,偶像。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县廨被焚,寄寺而住。民将牛酒作礼,县令以牛繫刹柱,屏除形象,舖设牀坐,於堂上接宾。”

  • 象征。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汉蔡茂字子礼,河内怀人也。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禾三穗,茂取之,得其中穗,輒復失之。以问主簿郭贺,贺曰:‘大殿者,官府之形象也。’”

  • 形状;样子。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夏》:“帝君视之,怒曰:‘字讹误不成形象!此市侩耳,何足以任民社!’”《红楼梦》第五三回:“这会子花得这个形象,你还敢领东西来!”

  • 指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咉现实的特殊方式。即作家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通常亦特指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 谓描绘或表达具体、生动。

    张贤亮《灵与肉》三:“这些毫无文采的语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他工作的意义。”

  • 3. 现象 - 表象

    【表象】释义:

  • 显示出来的征兆。

    《史记·龟策列传》:“卜筮至预见表象,先图其利。”《后汉书·天文志上》:“言其时星辰之变,表象之应,以显天戒,明王事焉。”

  • 标志;象征。

    章炳麟《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若动静形容之字,诸有形者,已不能物为其号,而多以一言概括。诸无形者,则益不得不叚借以为表象,是亦埶也。”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虚数不可实指之例》:“《庄子》载孔子语,谓‘以六艺干七十二君’。夫孔子所经之国,不过十餘,则七十二君,亦係虚拟之词。由斯而推,则《佛经》言八万四千,言三十六,言七十,言百一,多寡不同,均係表象之词,不必确求其数也。”叶圣陶《悲哀的重载》:“这是喧扰的反趋,也许是悲哀的表象。”

  • 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

  • 【反义词】 1.现象 - 实质

    【实质】释义:

  • 本质;事物、论点或问题的实在内容。

    闻一多《说舞》:“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王西彦《古屋》第五部二:“要紧的不是名词,而是实质。”


  • 2.现象 - 本质

    【本质】释义:

  • 本身的形体;本来的形体。

    晋刘智《论天》:“言闇虚者,以为当日之衝,地体之荫,日光不至,谓之闇虚。凡光之所照,光体小於蔽,则大於本质。”明王廷相《慎言·乾运》:“星之陨也,光气之溢也,本质未始穷也,陨而即灭也。”

  • 指本来的状貌。

    隋薛道衡《昭君辞》:“不蒙女史进,更失画师情。娥眉非本质,蝉鬢改真形。”

  • 指人的本性;资质。

    晋张华《博物志》卷十:“人因伏地学之,遂不飢……还食穀,啖滋味,百餘日中,復其本质。”宋沉括《谢转运启》:“非学不足以成材,则其处心不出於为利,人皆尽其本质,才亦几於易知。”

  • 本来的事实。

    唐刘知几《史通·言语》:“夫本质如此,而推过史臣,犹鑑者见嫫姆多媸,而归罪于明镜也。”

  • 谓本来的质朴风貌。

    明唐顺之《答皇甫百泉郎中》:“近得其诗读之,则已洗尽铅华,独存本质,幽玄雅淡,一变而得古作者之精。”明胡应麟《诗薮·宋》:“古体至陈,本质亡矣。隋之才不若陈之丽,而稍知尚质。”

  • 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这些同志看问题的方法不对,他们不去看问题的本质方面。”


  • 【相关词】 -----@/////.现 “现在 “返祖现象”。  曙光乍现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一家不成,两家现在 一现昙华 丢人现眼 乍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付现 优昙一现 传统与现代 体现 佛现鸟 兑现 再现 再贴现 军队现代化 凸现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