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小帐,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的地方称作“屋漏”。
《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玄笺:“屋,小帐也;漏,隐也。”后即用以泛指屋之深暗处。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四:“发人隐恶,虽亏雅道,亦使暗室屋漏之下有所警。”明李东阳《土室》诗:“古人戒屋漏,所贵无愧色。”清吴炽昌《客窗闲话初集·俞生》:“汝为儒士,暗室屋漏,犹当谨慎,岂可放肆於大道之旁乎!”
破屋漏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祖广行恒缩头,诣桓南郡。始下车,桓曰:‘天甚晴朗,祖参军如从屋漏中来。’”《南史·江子一传》:“屋漏在上,知之在下。”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牀头屋漏无乾处,雨脚如麻未断絶。”《清平山堂话本·董永遇仙传》:“屋漏更遭连夜雨,行船又撞打头风。”
指天窗。
指屋漏痕。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四:“颜平原书妙天下……真山谷所谓‘笔法锥沙屋漏,心期晓日秋霜’者邪!”参见“屋漏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