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备美好。
宋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至於庐舍饮食,无不尽心为之驱处,使皆完美。”明张居正《山陵礼成奉慰疏》:“﹝臣﹞至即恭叩元宫,见其精固完美,有同神造。”徐迟《牡丹》三:“魏紫已完美无缺。她成熟了。年纪轻轻,她已能侧身于大艺术家的行列之中,而无愧色。”
犹成全。
《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我没有箇不替你説的,我从前已往,不知替人完美了多少勾当。”
【圆满】释义:
佛教语。谓佛事完毕。
隋炀帝《与释智顗书》:“功德圆满,便致荆巫。”《西游记》第九六回:“自四十岁上,许斋万僧,才做圆满。”
完满,完善无缺。
《宋史·外国传六·天竺国》:“福慧圆满,寿命延长。”《红楼梦》第六三回:“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成圆满,升仙去了。”杨朔《滇池边上的报春花》:“只有今天,古人追求不到的圆满东西,我们可以追求到了。”
浑圆丰满。
鲁迅《故事新编·补天》:“伊想着,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个欠伸。”
满盈。
清陈天华《警世钟》:“若是把国救住了,不上几十年,这人口又圆满了。”
【完备】释义:
准备齐全。
《吕氏春秋·骄恣》:“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君之大经也。”《新唐书·叛臣传·李怀光》:“﹝怀光﹞今入朝,则必宴劳留连,贼得从容完备,卒难图也!”《英烈传》第二十回:“孙炎吩咐军校将车马完备,离青田县迤邐向东北进发。”《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老爷明日絶早就来,酒席须要早些完备。”
健全;齐全。
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二:“若生在中国知有道德,人身完备,才明行篤者,皆宿命有福德也。”宋苏辙《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元祐三年闰十二月以前所定衙前条贯颇已完备,亦近人情。”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八:“取得断甎一块,视之,则‘福寿’二字完备无缺。”鲁迅《书信集·致陶亢德》:“他们的新语、方言,常见于小说中,而没有完备的字典。”
完成;完毕。
《武王伐纣平话》卷上:“诸侯各施工力,造成臺阁,一一完备。”《水浒传》第四一回:“晁盖整点众人完备,都叫分头下船,开江便走。”《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吕玉得了些利物,等不得布商收货完备,自己取了些粗细羢褐,相别先回。”
团聚;团圆。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三折:“我如今在这里,不知他在那里,几时得父子夫妻完备?”元尚仲贤《柳毅传书》楔子:“想父母,共亲戚。哎,天那,知他何日得重完备?”
【完好】释义:
完美。
唐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先生生六七年,端序则见,长而愈騫,涵而揉之,内外完好。”清张惠言《崔景偁哀辞》:“其为人长弟完好,生而父兄偁之,殁而所与游者思之。”
完整,没有残缺、损坏。
宋苏轼《书琅琊篆后》:“蜀人苏軾来守高密,得旧纸本於民间,比今所见犹为完好。”明杨焯《宣德窑脂粉箱歌为莱阳姜仲子赋》:“此箱完好手未触,兽锦囊包须韞櫝。”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宾退杂识》:“﹝兴济镇﹞有弘治十二年碑,至今完好。”
用于动词后,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一声雷》:“众方凝视,忽奇震如爆竹,惊怖回顾,则室中已陈设完好,酒满尊,菜满盂,几案排列。”杨朔《木棉花》:“这里有一座桥昨天炸坏,还不曾修理完好。”
【完满】释义:
圆满;没有欠缺。
瞿秋白《赤都心史》三:“路氏是一演说的艺术家,谈吐非常的风雅,又简截了当,总谈不过十分钟,而所答已很完满不漏。”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五章:“只要小刘不出问题,那可以说一切都很完满。”
【欠缺】释义:
缺少;不足。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且将军仁义礼智俱足,惜乎止少个信字,欠缺未完。”《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只因衣食欠缺,留他在家,跟着饿死,不如放他一条生路!”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自然人多也有人多的坏处,指挥能力欠缺的人会无法使会场得到安静。”
缺点,不足之处。
明高攀龙《讲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本分之内,无纤毫欠缺。”老舍《赵子曰》第十九:“你叫我说欧阳的坏处,我反说了你的欠缺。”
【残缺】释义:
缺损,不完整。
《汉书·艺文志》:“周室既微,载籍残缺。”唐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汉记残缺,至晋无成。”明陈子龙《望仙楼》词:“回首山河残缺,灯烬乍明还灭,肠断谁堪説?”柳青《<创业史>题叙》:“﹝榆树﹞长的比那残缺的土围墙还高了。”
【缺憾】释义:
不够完美而令人感到遗憾的地方。
清曾国藩《季弟事恒墓志铭》:“呜呼予季,缺憾孔多。天乎人乎,归咎谁何?”鲁迅《坟·寡妇主义》:“为社会所逼迫,表面上固不能不装作纯洁,但内心却终于逃不掉本能之力的牵掣,不自主地蠢动着缺憾之感的。”冰心《往事二》六:“没有一点缺憾!月儿圆满光明到十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