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外交
【全拼】 wàijiāo
【释义】
  • 古代指人臣私见诸侯。

    《穀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与朝也。”范宁注:“天子畿内大夫有采地谓之寰内诸侯。”《礼记·郊特牲》:“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郑玄注:“私覿是外交也。”

  • 今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交涉为外交。

  • 指与外国私相交往、勾结。

    《韩非子·有度》:“忘主外交,以进其与。”陈奇猷集释:“谓释其国法而私与外国为交也。”《史记·苏秦列传》:“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时之功而不顾其后。”唐白居易《得景为将敌人遗之药景受而饮之或责失人臣之节不伏》:“军尚隐情,臣宜守道,况幄中之权要,当絶外交之嫌。”

  • 指与之交往的外国。

    《国语·晋语八》:“彼若不敢而远逃,乃厚其外交而勉之,以报其德,不亦可乎?”韦昭注:“谓赂其所适之国,厚寄託之而劝勉焉。”明何景明《何子·策术》:“齎宝玉以亲外交,市土地以厚与国。”

  • 谓与朝臣交往、勾结。亦指依附于朝廷中某种势力。

    《东观汉记·郑众传》:“太子储君无外交义。汉有旧防,诸王不宜通客。”《三国志·魏志·蒋济传》:“今外所言,輒云中书,虽使恭慎不敢外交,但有此名,犹惑世俗。”《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四年》:“朕以家世用卿,卿当谨家法。人臣病外交阴附,卿宜自结主知。”

  • 与朋友、外人的交际。

    《墨子·修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史记·佞幸列传》:“通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明刘基《拟连珠》:“絶外交则可以守淡泊,专内视则可以全淳精。”

  • 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与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定条约和协定等。

  • 【例句】 1、他在外交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2、 恢复外交主权已属刻不容缓。
    3、 外界传说外交部长打算辞职。
    4、 界面的品牌需求和传达需求也可能会在颜色这里发生冲突,这时就需要有高水平并有经验的视觉设计师(或者具有高水平的外交能力的人)来领航。
    【近义词】 1. 外交 - 交际

    【交际】释义:

  • 往来应酬。

    《孟子·万章下》:“敢问交际,何心也?”朱熹集注:“际,接也。交际,谓人以礼仪币帛相交接也。”汉王符《潜夫论·交际》:“语曰:人惟旧,器惟新,昆弟世疎,朋友世亲,此交际之理,人之情也。”宋洪迈《夷坚乙志·承天寺》:“既入试闈,昼减食,夜忘睡,与同院交际,无復笑语。”冰心《超人》:“他不但是和人没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

  • 犹会合。

    《魏书·尒朱荣传》:“陛下登祚之始,人情未安,大兵交际,难可齐一。”

  • 融和感通。

    《乐府诗集·唐祭太社乐章·肃和》:“九域厎平,两仪交际。”清恽敬《文昌宫碑阴录》:“天下之大,智者愚者,皆赫然於天人之交际、百神之呵护,则国家之大祉,百世之所以治安也。”

  • 交替的时候。

    太平天囯洪仁玕《资政新篇》:“其地少泉而多沙漠,但到春夏交际,山头云密布,飞瀑四奔流。”

  • 2. 外交 - 应酬

    【应酬】释义:

  • 交际往来。

    宋陆游《晚秋农家》诗:“老来万事懒,不独废应酬。”明李贽《答刘宪长书》:“如弟不才,资质鲁钝,又性僻嬾,倦於应酬。”清俞蛟《潮嘉风月记·丽品》:“邻舟有福来、青姑,色艺与才娘頡頏,而谈吐流利,应酬圆转则过之。”茅盾《子夜》七:“在愉快的应酬谈笑中,他这顿午饭,照例要化去一小时光景。”

  • 犹应接。

    宋张道洽《岭梅》诗:“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 勉强应付。

    明王錡《寓圃杂记》卷下:“或冗中为求者所迫,輒取旧改以应酬。”《霞外攟屑·掌故·盐商捐输皆虚伪》引清郑献甫《补学轩散体文·盐策》:“然则向之急公报效,与徇势应酬者,果盐商家物乎?抑国帑中物乎?”老舍《四世同堂》三二:“瑞丰独自回到家中,应酬公事似的向祖父和母亲问了安。”

  • 3. 外交 - 社交

    【社交】释义:

  • 谓社会中人与人的交际应酬。

    鲁迅《书信集·致蒋抑卮》:“近数日间,深入彼学生社会间,略一相度,敢决言其思想行为决不居我震旦青年上,惟社交活泼,则彼辈为长。”徐特立《我的生活》:“四年中,除学法文、做工以外,有三年是读自然科学,又没有社交关系和外界接触,结果,我成了一个半聋半哑,只能看科学书的留学生。”

  • 4. 外交 - 酬酢

    【酬酢】释义:

  • 亦作“酧酢”。亦作“醻酢”。主客相互敬酒,主敬客称酬,客还敬称酢。

    《淮南子·主术训》:“觴酌俎豆酬酢之礼,所以效善也。”《新唐书·卓行传·阳城》:“彊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上。”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怎当他酬酢处两三巡,揭席时五六盃,醉的我将宫锦淋漓。”

  • 应对;应付。

    《易·繫辞上》:“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韩康伯注:“可以应对万物之求,助成神化之功也。酬酢,犹应对也。”宋苏轼《<德威堂铭>叙》:“其综理庶务,酬酢事物,虽精练少年有不如。”清谭嗣同《仁学》四四:“苟民智大开,方将经天纬地,酬酢万物之不暇,岂暇事此繁縟之衣冠?”

  • 应酬交往。

    《宋书·索虏传》:“至此非唯欲为功名,实是贪结姻援,若能酬酢,自今不復相犯秋毫。”唐孙揆《灵应传》:“余不暇他辞,唯称不敢,酬酢之际,已见聘币罗於堦下。”茅盾《官舱里》:“然而既经外交式地开始了酬酢,那么交际的客套,也不会马上就止。”

  • 斟酌;考虑。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盖公於束縑内选择边幅,舒卷揲之,第其厚薄,酬酢可否。”

  • 诗文唱和。

    唐韩愈李正封《晚秋郾城夜会联句》:“道旧生感激,当歌发酬酢。”《辽史·文学传上·萧韩家奴》:“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醻酢,君臣相得无比。”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崔国辅》:“有酧酢之歌诗,并集传焉。”

  • 【反义词】 1.外交 - 内政

    【内政】释义:

  • 国家内部的政治事务。

    《国语·齐语》:“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韦昭注:“内政,国政也。”《后汉书·陈蕃传》:“今寇贼在外,四支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胡耀邦《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台湾问题,纯属我国的内政。这个问题要由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和人民来解决。”

  • 宫内的行政事务。

    《周礼·天官·女史》:“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詔后治内政。”《南史·宋始兴王濬传》:“母潘淑妃有盛宠。时六宫无主,潘专总内政。”

  • 家政;家内的事务。

    明宋濂《玉龙千户所管民司长官楼君墓志铭》:“娶同邑金氏,宋知雷州士龙之曾孙女也,内政脩举,无愧於妇道。”清蒋士铨《桂林霜·闺诫》:“我公公勤劳王事,夙夜在公;婆婆内政严明,不遑安逸。”王闿运《李恭人行状》:“从镇二省,委任内政。”

  • 借指妻子。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河北人事多由内政,綺罗金翠不可废闕,羸马顇奴仅充而已,唱和之礼或‘尔汝’之。”


  • 【相关词】 “外星人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儒林外史》 《千里之外》 《天外来菌》 《山海经·海外西经》 《时间之外的往事》 《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 《画廊外的天赋》 《疯狂的外星人》 《窗外》 《邺侯外传》 《飞狐外传》 丁外 丁外忧 丁外艰 上海外滩观光隧道 不假外求 不外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