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刻薄的话讥笑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説是测字先生看《经世文编》,看来他还想做官,还想大用呢。从此就三三两两,时来挖苦。”《官场现形记》第四七回:“施藩臺文理虽不甚清通,然而极爱掉文,又喜欢挖苦。因为萧臬臺是江西人,他背后总要説他是个锯碗的出身。”巴金《秋》十二:“大表哥,你在挖苦我,我哪儿说得上用功。”
【取笑】释义:
取受讥笑。
《后汉书·盖勋传》:“既足结怨一州,又当取笑朝廷。”唐刘长卿《负谪后登干越亭作》诗:“独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宋史·岳飞传》:“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飭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敌人。”
耍笑;开玩笑。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又来胡説!秀秀被我打杀了,埋在后花园,你须也看见,如何又在那里?却不是取笑我!”《红楼梦》第二二回:“别人拿他取笑儿都使得,我説了就有不是。”沙汀《困兽记》十三:“她怀疑他们在取笑她,心绪更烦乱了。”
【嘲笑】释义:
用言语笑话对方。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又士人家子弟,无贫富皆着芦心布衣红勒帛,狭如一指大,稍异此,则共嘲笑,以为非士流也。”《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有个浑家王氏,见丈夫试不中归来,把复姓为题,做一个词儿嘲笑丈夫,名唤做《望江南》。”老舍《四世同堂》一:“当她没有把粉擦好而被人家嘲笑的时候,她仍旧一点也不发急,而随着人家笑自己。”
戏谑,开玩笑。
《魏书·尉地干传》:“地干奉上忠谨,尤善嘲笑。世祖见其效人举措,忻悦不能自胜。”明方孝孺《益斋记》:“﹝戴元直﹞顾盼峭耸,酒酣,谈论杂以嘲笑,辞累千百无澁滞窘复态。”《红楼梦》第二七回:“寳玉和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不忌,喜怒无常。”亦指戏谑之语。宋苏轼《子姑神记》:“诗数十篇,敏捷立成,皆有妙思,杂以嘲笑。”
【嘲讽】释义:
嘲笑讽刺。
宋苏轼《送李公恕》诗:“酒酣箕坐语惊众,杂以嘲讽穷《诗》《骚》。”宋张耒《神运殿望香炉天池等峰》诗:“再往堕渺茫,猿鹤应嘲讽。”清捧花生《画舫馀谭》卷一:“演未半,伶人以小故迕主人,主人誚让之。伶人暗於宾白中事嘲讽,主人忿甚,几至用武,竟不欢而散。”巴金《春》三:“‘这就是我们高家的教育!’觉民嘲讽地插嘴道。”
指嘲笑讽刺之语。
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东野用思艰涩,同於昌谷,时有嘲讽;然千篇一格,近於隘者,固非大家。”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五:“善意的误会飞入他的眼帘。无知的嘲讽钻进了他的耳道。”
【奚落】释义:
冷落;怠慢。
宋黄庭坚《好事近》词:“终待共伊相见,与佯佯奚落。”元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九出:“这冤家莫竟信刁唆,把奴家,恩和爱,尽奚落。”《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那白长吉昔日把遐叔何等奚落,及至中了,却又老着脸皮,备了厚礼也来称贺。”清李渔《慎鸾交·品花》:“好生看待我如夫人,不要把他奚落坏了。”
讥诮。
《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赵文的老婆听得爹妈为小姑上埋怨了丈夫,好生不喜,强作相劝,将冷语来奚落京娘。”《红楼梦》第八回:“寳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赵树理《老定额》:“李大亨这样个爱脸面的人物,让蛹蛹这个毛孩子当面奚落一句,说什么也得再回一句。”
【讥嘲】释义:
讥讽嘲笑。
宋司马光《酬王安之闻罢真率会》:“既处讥嘲地,谁为长厚人。”清梁章鉅《退庵随笔·躬行》:“君子之文,以不磨灭为幸。非君子则以不磨灭为不幸;使后人一番瀏览,一番讥嘲,不如磨灭之乾浄矣。”艾芜《流离》:“有的又现出不满的样子,讥嘲地说:‘真是!五千元一碗的干饭不吃,要出来喝五千元一碗的清米汤!’”
【讥笑】释义:
讥讽嘲笑。
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五》:“呜呼!世俗之宾方抵掌而击之,以为讥笑,岂不哀哉。”宋苏舜钦《答韩持国书》:“羸马敝僕,日栖栖取辱于都城,使人指背讥笑哀悯,我亦何颜面,安得不谓之愁苦哉!”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章:“郭主任,你看,生宝他们的生产计划能做到吗?村里好些人讥笑哩!”
【讥讽】释义:
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指摘或嘲笑对方的错误、缺点。
唐韩愈《石鼎联句》序:“刘与侯皆已赋十餘韵,弥明应之如响,皆颖脱含讥讽。”明无名氏《女真观》第二折:“它将那情词数闋相讥讽,引的我一点芳心动。”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章:“郭祥刚要举步,它又讥讽地叫:‘郭祥,今天是你胜利了,还是我胜利了?’”
【讽刺】释义:
以婉言隐语相讥刺。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唐高骈《途次内黄马病寄僧舍呈诸友人》诗:“依违讽刺因行得,澹泊供需不在求。”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别人走路的样子,好像对梁建也是一种嘲笑和讽刺。”
文艺创作中的表现手法之一。用讥刺或嘲讽的笔法,描写社会生活中的种种。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称赞】释义:
亦作“称讚”。称誉赞美。
《三国志·魏志·崔琰传》:“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襃述盛德。”《北史·张烈传》:“彭城王勰称讚之,遂除顺阳太守。”宋秦观《陪李公择观金地佛牙》诗:“殷勤称讚出软语,坐人顾眄惊俗污。”《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景小娘子﹞方才见了舍人,便十分称赞。”巴金《杨林同志》:“我听见他们称赞他做了‘好事情’,给大家带来方便。”
见“称赞”。
【表扬】释义:
显扬;公开赞美,使大家知道。语出《汉书·苏武传》:“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於麒麟阁……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宋书·隐逸传·王弘之》:“圣明司契,载德惟新,垂鑑仄微,表扬隐介,默语仰风,荒遐倾首。”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裦忠碑者,皇帝神笔表扬故相岐国公执中之遗烈也。”清吴炽昌《续客窗闲话·陆清献公遗事》:“遇孝慈节义之人,立即表扬。”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三章:“这郭祥平时虽然满不在乎,但在大庭广众之前却最怕表扬。”
宣扬;张扬。
明李贽《复焦弱侯书》:“此一等人心身俱泰,手足轻安,既无两头照顾之患,又无掩盖表扬之丑,故可称也。”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二幕:“他的姓名因为有点缘故,请你不要替他表扬。”
【赞叹】释义:
亦作“讚叹”。称赞。
《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时彼国人卒尔敬服,咸皆讚叹。”《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千般讚嘆,何以胜当,百种谈论,实斯悚惕。”元王晔《桃花女》第四折:“今日是媳妇儿喜事,待老夫讚叹几句。”
见“讚嘆”。
亦作“赞叹”。赞美感叹。
宋苏轼《上梅直讲书》:“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閭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安太太听着,不禁点头赞嘆。”梅阡《春夜》:“周总理连连赞叹地说:‘太好了,太好了!’”
见“赞嘆”。
【赞扬】释义:
亦作“讃扬”。称赞颂扬。
三国魏曹丕《与锺大理书》:“谨奉赋一篇,讚扬丽质。”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则这女聘男婚礼正当,你两下和谐可着人讚扬。”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霍筠》:“其父本市井,闻姚讚扬,私心窃喜,不復禁止。”
称赞表扬。
汉班固《典引》:“故先命玄圣,使缀学立制,宏亮洪业,表相祖宗,赞扬廸喆,备哉粲烂,真神明之式也。”唐柳宗元《上河阳乌尚书启》:“小子久以文字进身,尝好古人事业,专当具笔札,拂縑緗,赞扬大功,垂之不朽。”陈学昭《工作着是美丽的》上卷二八:“她在亲戚朋友之前那么地赞扬晓平,现在拿什么理由来说明自己的出走呢?”
【赞赏】释义:
亦作“賛赏”。赞美赏识。
《北齐书·元文遥传》:“暉业尝大会宾客,有人将《何逊集》初入洛,诸贤皆赞赏之。”清金志章《因树亭观唐明皇磨厓碑》:“手摹口诵极賛赏,忽忆往事心神忡。”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六:“‘真是个好地方呀!’巧珠奶奶赞赏地说。”
【鼓励】释义:
亦作“鼓厉”。激发;勉励。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臣惟亲列行伍,鼓厉官兵,水陆督战。”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户头总催说》:“分别奬赏,以鼓励其餘。”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乃从而摩激其热力,鼓厉其忠愤。”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九章:“万人敌受此鼓励,倍加勇猛。”
指振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