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土葬
【全拼】 tǔzàng
【释义】
  • 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我国一般是把尸体装进棺材,埋在地里。

    《南史·扶南传》:“死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瘞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也可能是先分别土葬,到一定的时候,举行二次葬。”

  • 【例句】 1、在有土葬习俗的少数民族中,政府不推行火葬,并采取划拨专用土地、建立专用公墓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
    2、 在某些国家, 火葬比土葬普遍.
    3、 葬礼与死者土葬或火化有关而举行的仪式
    4、 政府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对回族、维吾尔族等一些习惯土葬的少数民族,国家划拨专用土地,建立公墓,并设立专门为这些少数民族服务的殡葬服务部门。
    【反义词】 1.土葬 - 水葬

    【水葬】释义:

  • 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把尸体投入水中,任其漂流。

    《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送终殯葬,其仪有三……二曰水葬,沉流漂散。”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第十三章:“老了的藏人……往往尚有未确死者,其家人即弃之河中,行水葬。”


  • 2.土葬 - 火葬

    【火葬】释义:

  • 谓把尸骸投入火中焚毁。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渤海太守史良好一女子,许嫁而不果,良怒,杀之,断其头而归,投於灶下,曰:‘当令火葬。’”

  • 葬法之一。用火焚化死人遗体,将骨灰装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盛行于古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

    明清时官府禁火葬。《南史·夷貊传上·扶南》:“死者有四葬……火葬则焚为灰烬。”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送终殯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清顾炎武《日知录·火葬》:“火葬之俗,盛行於江南,自宋时已有之。”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我死了,你就给我火葬。”


  • 【相关词】 “土豆”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水土不服” “皇天后土  土库曼斯坦达尔瓦扎天然气坑洞  土星环 お土产 一丘土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一土 一块土 一培土 一抔之土 一抔土 一抔黄土 一掊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棺之土 一片焦土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