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气。指从泥土中蒸发上升的气体。
《国语·周语上》:“阳癉愤盈,土气震发。”宋梅尧臣《暴雨》诗:“云薄风回雨点麤,日腥土气随吸呼。”
指土壤的性质。
汉蔡邕《京兆樊惠渠颂》:“阳陵县东,其地衍隩;土气辛螫,嘉穀不值。”
指气候。
《列子·汤问》:“土气和,亡札厉。”《后汉书·东夷传·挹娄》:“﹝挹娄﹞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南齐书·崔怀慎传》:“载丧还青州,徒跣冰雪,土气寒酷,而手足不伤,时人以为孝感。”宋沉括《梦溪笔谈·药议》:“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当地的习俗。
汉王充《论衡·谴告》:“赵他之性,习越土气,畔冠带之制。”《南齐书·州郡志上》:“西界荒餘,密邇寇虏,北垂萧条,土气彊獷,民不识义,唯战是习。”
金、木、水、火、土五气之一。即太阴湿土生化之气。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五事》:“雷者,土气也,其音宫也,故应之以雷。”《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凡思心伤者病土气,土气病则金木水火沴之。”唐马总《意林》卷五:“火气人强而躁;土气人智而宽。”
犹俗气。
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二:“楼阁界画稍有土气,观此第五叶中,楼阁用红丝作格,似近於俗。”
不时髦。
鲁迅《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少女》:“在上海生活,穿时髦衣服的比土气的便宜。”老舍《四世同堂》八二:“拿毛巾当作手绢,带出点乡下人的土气。”魏巍《东方》第一部十二:“衣服鞋袜都要穿得像个样子,不要让人家笑话我们太土气了。”
【土头土脑】释义:
谓行为、举止、服饰等不合时尚。
《官场现形记》第十回:“正想得高兴时候,忽然管家带进一个土头土脑的人来,见面作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谁知他土头土脑的,信是一句实话,到了晚上,果然走去。”瞿秋白《乱弹·小白龙》:“牠们虽然土头土脑,没有洋狗的排场,不一定吃牛肉,不一定到跑狗场去赛跑……可是到处都在钻来钻去,穷乡僻壤没有一处不见牠们的狗脚爪的。”沙汀《航线》:“这土头土脑的固执,闷人的气息,几乎使洋鬼子束手无策了,他们互相呆笑起来。”
【拘泥】释义:
固执而不知变通。
宋司马光《务实》:“姦暴不诛,寃结不理,而拘泥微文,纠擿细过,其於刑也,不亦远乎?”明张纶《林泉随笔》:“后人不得其秘,拘泥纸上语而用之,鲜不误矣。”清李渔《比目鱼·假神》:“这成规死法是拘泥不得的。”夏衍《秋瑾传》第一幕:“你就是这些书念坏了……拘泥了书上的一两句话,食古不化。”
犹拘束。
清曹寅《和芷园消夏·碧筒》:“平生狂饮无拘泥,解折荷凉第几回。”《红楼梦》第六三回:“晚间吃酒,大家取乐,不可拘泥。”萧红《小城三月》:“母亲晓得他们年青人是很拘泥的。或者不好意思去看翠姨。”
【洋气】释义:
指外国的式样、风格、习俗等。
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凡物稍饰观,人少轩昂,皆曰洋气。”许杰《赌徒吉顺》上:“三层楼是我们县里新修的第一间酒菜茶馆,建筑有些仿效上海,带着八分乡村化的洋气。”
带有洋气。
孙犁《澹定集·<柳溪短篇小说选集>序》:“不久,传说新从北京来了一位女学生,很洋气。”
【潇洒】释义:
见“瀟洒”。
亦作“瀟洒”。洒脱不拘、超逸绝俗貌。
唐李白《王右军》诗:“右军本清真,瀟洒在风尘。”宋姜夔《续书谱·真》:“古今真书之妙,无出钟元常,其次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瀟洒纵横,何拘平正?”明沉鲸《双珠记·京邸叙亲》:“寓吾家后廊,瀟洒仙模样。”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道静立刻被他那爽朗的谈吐和潇洒不羁的风姿吸引得一改平日的矜持和沉默。”
悠闲自在。
明高攀龙《与卞子静书》:“兀坐家中无事,襟怀虽得瀟洒,而触目民艰,未免时復攒眉。”周而复《白求恩大夫》三:“方主任心里想:‘你倒潇洒,闲着没事,散散步,等着学习吧。’”
凄清、寂寞貌。
唐李德裕《题奇石》诗:“藴玉抱清辉,闲庭日瀟洒;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宋苏舜钦《湘公院冬夕有怀》诗:“去年急雪寒窗夜,独对残灯观阵图……禪房瀟洒皆依旧,世路崎嶇有万殊。”元无名氏《猿听经》第一折:“俺这山林瀟洒,古寺荒凉,惟仙人能往,岂俗士能通。”清王辂《采桑子》词:“芸窗寂静摊书好,一盏茶浓,瀟洒谁同?暗递清琴隔院风。”
幽雅、整洁。
唐姚合《溪路》诗:“此路何瀟洒,永无公卿跡。日日多往来,藜杖与桑屐。”宋文天祥《官籍监》诗序:“予监一室颇瀟洒,明窗净壁,树影横斜,可爱也。”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甚是瀟洒,正可先生安下。”《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如今搬在城里一个曲巷小楼,且是瀟洒。”
清凉。
唐李白《游水西简郑明府》诗:“凉风日瀟洒,幽客时憩泊。五月思貂裘,谓言秋霜落。”唐司空图《歌者》诗之三:“清回烦暑成瀟洒,艷逐寒云变惨悽。”
雨落貌。
唐韦应物《夏夜忆卢嵩》诗:“不知湘雨来,瀟洒在幽林。”唐权德舆《和李大夫西山祈雨》:“瀟洒四冥合,空濛万顷连。”元揭傒斯《黄鹄山听雨》诗:“瀟洒松上来,瑟缩花间鸣。”
【萧洒】释义:
见“萧洒”。
亦作“萧洒”。清高脱俗;不拘束。
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唐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萧洒美少年,举觴白眼望青天。”宋曾巩《芍药厅》诗:“何如萧洒山城守,浅酌清吟济水边。”
清丽;爽朗。
唐韦应物《善福寺阁》诗:“晴明一登望,萧洒此幽襟。”唐杜甫《玉华宫》诗:“万籟真笙竽,秋色正萧洒。”宋曾巩《江上怀介甫》诗:“江上信清华,风月亦萧洒。”
冷落;僻静。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三:“晁无咎閒居济州金乡,葺东皋归去来园,楼观堂亭,位置极萧洒,尽用陶语名目之。”元耶律楚材《过东胜用先君文献公韵》之一:“荒城萧洒枕长河,古字碑文半灭磨。”清唐孙华《寿郭雉先七十》诗之一:“城南萧洒得吾庐,清德如村处士餘。”
舒畅。
唐白居易《兰若偶居》诗:“行止輒自由,甚觉身萧洒。”宋张先《生查子》词:“当初相见时,彼此心萧洒。近日见人来,却恁相谩諕。”
姿态自然,不呆板。
唐元稹《画松》诗:“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宋梅尧臣《赋石昌言括苍石屏》:“根深称条叶,生意絶萧洒。”宋司马光《双竹》诗:“萧洒駢瑶甃,连翩拂璧璫。”
细雨飘飞貌。
唐李商隐《细雨》诗:“萧洒傍回汀,依微过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