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抵抗,向对方屈服。
唐陆贽《放淮西生口归本贯敕》:“其投降人等,权於诸州县安置者,亦任各从所适。”辽懿德皇后《伏虎林应制》诗:“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明唐顺之《为擒获溃兵及奸细事疏》:“餘党怜其被脇,既已投降,悉从轻典,理合题知。”梁斌《播火记》四八:“为了革命,流血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投降与屈辱!”
【屈从】释义:
屈意顺从。
《后汉书·文苑传下·张升》:“其意相合者,则倾心交结,不问穷贱;如乖其志好者,虽王公大人,终不屈从。”《魏书·李彪传》:“其所欲者,事虽非理,无不屈从。”《花月痕》第十二回:“﹝采秋﹞明知此事来得诧异,但素是个孝顺的,没奈何只得屈从。”京剧《杨门女将》第十场:“分明是虚张声势,迫我屈从。”
【屈服】释义:
曲折起伏。
《庄子·大宗师》:“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成玄英疏:“屈折起伏,气不调和,咽喉之中恒如哇碍也。”
降服;折服。
《吕氏春秋·应同》:“故割地寳器,卑辞屈服,不足以止攻,惟治为足。”《后汉书·宋意传》:“强者为雄,弱者即屈服。”《南史·隐逸传下·马枢》:“王欲极观优劣,乃谓众曰:‘与马学士论议,必使屈服,不得空立客主。’”宋窦苹《酒谱·醉圣》:“李白每大醉为文,未尝差误,与醒者语无不屈服,人目为‘醉圣’。”曹禺《家》第三场:“你只知道跟恶势力妥协屈服,一天天走上庸俗昏瞆的路。”
【投诚】释义:
投献诚心。
南朝宋颜延之《范连珠》:“盖闻匹夫履顺,则天地不违;一物投诚,则神明可交。”唐李商隐《同州任侍御上崔相公启》:“感恩抚己,誓志投诚,仰维辉光,终赐埏埴。”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方务德侍郎帅绍兴赴召,士人姚某以书投诚。”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三)》:“我并没有在吕纯阳祖师门下投诚过。”
归附,归顺。
清李渔《比目鱼·谲计》:“这一省的大小官儿,都知道他有些见识,闻得他降了,自然个个投诚,人人纳欵。”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臺湾郑克塽投诚后,设臺湾一府。”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一章:“有一个李伪军的参谋向我投诚。”
【纳降】释义:
接受投降。
《后汉书·皇甫规传》:“兵势巧便,臣已更之,可不烦方寸之印,尺帛之赐,高可以涤患,下可以纳降。”唐李德裕《幽州纪圣功碑铭》:“酋帅吐迷度率众款塞,太宗幸灵武纳降。”
投降。
汉荀悦《汉纪·高帝纪一》:“章邯击杀市,遂围临济。魏王咎伪使其人纳降而自东。”宋文天祥《<指南录>自序》:“城中诸将官,纷纷自往纳降。”《三国演义》第四三回:“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
【降服】释义:
降服(xiángfú)1.投降顺服,使投降顺服。
《汉书·宣帝纪》:“夏五月,羌虏降服。”《东周列国志》第四回:“我等为他戍守,以拒晋兵,他又降服晋国,显得我等无功了。”巴金《长生塔》:“因为皇帝的威武已经使邻国降服了。”
制服,使驯服。
萧三《祖国十年颂》:“他们很不习惯,他们实在惊慌:中国人竟会当家,团结得如铁如钢,戳穿了纸制老虎,降服了狐狸妖精。”浩然《艳阳天》第八五章:“马之悦根本没往心里装这个,因为他有降服这个胖女人的办法;天一亮,这里的一切风波果然都云消雾散了。”
降服(jiàngfú)1.谓脱去上服以示谢罪。
《左传·昭公十三年》:“既復,王问犫櫟,降服而对,曰:‘臣过失命,未之致也。’”杜预注:“降服,如今解冠也。谢违命。”杨伯峻注:“此降服亦请罪之表示,当同去上服之义,非汉晋之免冠也。”
犹降物。谓穿素服。
《左传·文公四年》:“楚人灭江,秦伯为之降服,出次,不举,过数。”杜预注:“素服也。”《左传·成公五年》:“山有朽壤而崩,可若何?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縵,彻乐,出次,祝币,史辞以礼焉。”杜预注:“降服,损盛服。”杨伯峻注:“即不着平常华丽衣服。”参见“降物”。
旧制。丧服降低一等为“降服”。如子为父母应服三年之丧,其已出继者,则为本生父母降三年之服为一年之服。
【侵犯】释义:
侵凌触犯。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亦言灌夫通姦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潁川,凌轢宗室,侵犯骨肉。”《南史·傅昭传》:“及昭至,有人夜见甲兵出,曰:‘傅公善人,不可侵犯。’乃腾虚而去。”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在有些地方,他们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例如:一方面排斥贫农入社,不照顾贫农的困难;另一方面又强迫富裕中农入社,侵犯他们的利益。”
进犯。
《汉书·王莽传中》:“莽曰:‘降奴服于知威侮五行,背畔四条,侵犯西域,延及边垂,为元元害,辠当夷灭。’”宋岳飞《奏郾城县并绛州垣曲县捷状》:“有番贼马军一千餘骑径来侵犯郾城县北五里店。”清昭槤《啸亭杂录·解易占》:“噶尔丹叛时,侵犯乌阑布通,其势甚急。”袁静《伏虎记》第七回:“美国财阀们的贪欲和侵略野心是无止境的,这次又发动侵犯朝鲜的战争。”
抵触。
《朱子语类》卷九四:“只是那一箇定理在此中截然不相侵犯。”
【侵略】释义:
侵犯掠取。
《后汉书·孔融传》:“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南史·梁吴平侯景传》:“齐安、竟陵郡接魏界,多盗贼,景移书告示,魏即焚坞戍保境,不復侵略。”《新唐书·岑文本传》:“河间王孝恭平荆州,其下欲掠夺,文本説孝恭曰……孝恭善之,遽下令止侵略。”《宋史·潘美传》:“溪峒蛮獠自唐以来,不时侵略,颇为民患。”
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联合侵犯别国的领土、主权,掠夺、奴役别国的人民。侵略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的形式是武装入侵。
毛泽东《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我们是不是去侵略别人呢?任何地方我们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那要看谁来,日本鬼子来,侵略我们,占领上海,当然不会有好日子过。”
【反抗】释义:
用行动反对;抵抗。
邹鲁《福建光复》:“联络社团,反抗秕政,以激发民气,则以林斯琛等所办之社会办事处为中心。”鲁迅《书信集·致刘炜明》:“黑暗之极,无理可说,我自有生以来,第一次遇见。但我是还要反抗的。”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这些作品的主题全是反抗传统的道德,提倡女性的独立的。”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五章:“我就把那个白人拖倒在通道上,这是我第一次敢于反抗一个白人。”
【对抗】释义:
哲学上指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的斗争形式。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第八章:“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第八章:“研究斗争的对抗与非对抗的形式的时候,必须注意到两者的联系和互相转化。”
对立;抗拒;抗衡。
陈残云《山谷风烟》第十九章:“周燕看出她思想还有顾虑,用柔和的语气鼓励她:‘你不要跟农民兄弟对抗,把知道的事情,藏着的东西,都交了出来。’”如:对抗情绪;对抗行动;田径对抗赛。
【抗拒】释义:
抵抗。
《宋书·索虏传》:“德祖随方抗拒,颇杀虏,而将士稍零落。”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餘日抗拒兇逆。”浩然《艳阳天》第二四章:“他看到人多势众,看到一股子不可能抗拒的力量。”
拒绝。
宋范仲淹《奏为修永洛城乞勘鞫》:“其人即合依禀罢修,不合坚执抗拒。”《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浩素畏季父赋性刚暴,不敢抗拒,又不敢明言李氏之事,遂通媒妁,与孙氏议姻。”
【抵御】释义:
抵抗防御。
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道光二十二年》:“因畅论英夷船坚炮利,纪律禁严,断非我师所能抵御。”老舍《四世同堂》五八:“还给它时时的添加一点土,或几根木头,加强它的抵御力。”
【抵抗】释义:
抗拒,抗击。
瞿秋白《乱弹·财神还是反财神》:“他们也就非常之‘驯服’,对着外国大财神总是‘镇静而无抵抗’。”董必武《失题》诗:“旱涝为灾能抵抗,年收硕果事堪珍。”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四:“要他们的队伍,在敌人进攻时,向后撤退,不要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