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亭长
【全拼】 tínɡ chánɡ
【释义】
  • 战国时,国与国之间为防御敌人,在边境上设亭,置亭长。

    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亦设亭长,职责同上。东汉后渐废。《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泗水亭长。”张守节正义:“秦法,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主亭之吏。”

  • 唐代尚书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设亭长,掌省门开闭和通传等事务。

    宋马永卿《嬾真子》卷一:“唐祕书省吏凡六十七人,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亭长六人……世但知乡村之吏谓之亭长,殊不知唐诸司多有之。尚书省,《志》云:以亭长启闭传禁约。则知三省亦有也。”

  • 【例句】 1、亭长
    2、 门亭长
    3、 门下亭长
    【相关词】 《兰亭》 《兰亭序》 《兰亭集序》 《夏日南亭怀辛大》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谢亭送别》 《鹤唳华亭》 三亭 三休亭 三癸亭 且介亭 且介亭杂文 丘亭 乐亭大鼓 乐亭调 乡亭 书亭 云亭 云亭山人 五亭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