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体亮”。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体察其情给予谅解。
《南史·王弘传》:“彭城王义康言於帝曰:‘曇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帝曰:‘贤者意不可度。’其见体亮如此。”《红楼梦》第九一回:“宝姐姐为人是最体谅我的。”老舍《善人》:“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
【体贴】释义:
附会。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此皆是将小夫贱隶事体贴圣人,孟子又復书之何耶?”《朱子语类》卷七八:“如《二典》《三謨》等篇,义理明白,句句是实理。尧之所以为君,舜之所以为臣,皋陶、稷、契、伊、傅辈所言所行,最好紬绎玩味,体贴向自家身上来,其味自别。”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谢灵运拟魏文帝《芙蓉池》之作,过於体贴。”
细心体会。
《朱子全书》卷五五:“乃知明道先生所谓‘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者。”《红楼梦》第三二回:“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朱自清《南京》:“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
关怀;忖度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同情和关切。
《红楼梦》第五七回:“宝釵倒暗中每相体贴接济。”《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那消几日,把姑娘的脸面儿保养得有红似白,光滑饱满;心窝儿体贴得无忧无虑,舒畅安和。”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三:“纵令自己也在困难里,也还是照顾别人,体贴别人。”
【理解】释义:
顺着脉理或条理进行剖析。
宋苏轼《众妙堂记》:“庖丁之理解,郢人之鼻斲,信矣。”元刘将孙《登仕郎赣州路同知宁都州事萧公行状》:“纷紜蜂舞,未易缕析而理解者。”
从道理上了解。
《宋史·儒林传三·林光朝》:“﹝光朝﹞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
指了解,认识。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六合之内,固无奇不有,而此则尤难理解者矣。”毛泽东《实践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说理分析。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生员於考试经古场,童生於府县覆试场,添《性理论》一篇,命题在濂、洛、关、闽书中,理解明晰,拔置前列。”
见解。
许地山《补破衣的老妇人》:“他凑合多少地方的好意思,等用得着时,就把它们编连起来,成为一种新的理解。”钱锺书《围城》七:“他很喜欢汪太太,因为她有容貌,有理解,此地只她一个女人跟自己属于同一社会。”
【谅解】释义:
了解实情后原谅或消除意见。
徐特立《我的生活》:“我谢绝了一切应酬,朋友们也很能谅解。”巴金《家》三一:“他不谅解我,没有一个人谅解我。”
【误会】释义:
错误地理解。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八:“上命之曰:‘改几处,俱依汝。惟《大鐘歌》中云“道衍儼被荣将命”,汝改“荣国”,因道衍封荣国公也,“荣将”本黄帝时铸鐘人,汝偶然误会。’”《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那位在行朋友晓得他是误会。”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十七:“至于辞类是用以达意的,用得不适合,就要被人误会,我们自已的本意也就因而失去了。”
【误解】释义:
理解得不正确。
明赵汸《葬书问对》:“昔人谓误解《本草》,为生人之祸,今《葬》术岂轻於《本草》?”鲁迅《集外集拾遗·好东西歌》:“声明误解释前嫌,大家都是好东西。”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三章:“好心人不怕被人误解!高增福继续宣传他的社会发展史。”
不正确的理解。
巴金《关于<父与子>》:“一百多年前的激烈争论早已平息,对作者的种种误解也已消除。”沙汀《涓埃集·闯关》:“但是,即使余明实行了他的愿望,打声招呼,他也不可能消除那种在他自己毫无所知的左嘉的误解。”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前些年,对现实主义有误解,对浪漫主义的误解则尤甚,已经近于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