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举止神情。
《荀子·修身》:“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吕氏春秋·去尤》:“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承平时,鄜州田氏作泥孩儿,名天下,态度无穷,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王统照《沉思》:“她的态度自然安闲,更显出她不深思而深思的表情来。”
气势;姿态。
唐陆龟蒙《送侯道士还太白山序》:“侯生甞应举,名彤,作七言诗,甚有态度。”宋晏几道《浣溪沙》词:“腰自细来多态度,脸因红处转风流。”《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凤生只做看玩园中菊花,步来步去,卖弄着许多风流态度,不忍走回。”丁玲《母亲》四:“他以慷慨激昂的态度和言词,使许多人倾心佩服。”
对人或事的看法在其言行中的表现。
宋邵雍《知人吟》:“事到急时观态度,人于危处露肝脾。”老舍《二马》第三段十五:“这种好歹活着的态度是最贱,最没出息的态度。”
脾气,性子。
杨朔《北线》四:“班长坏是不坏,就是爱耍态度,一说话吹胡子瞪眼的,正经事倒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