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
唐设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后用作宦官之通称。辽太府监长官称太监,元因之,明代在宦官所领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中叶以后其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官民等大权。清代相沿,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设总管太监等为首领,隶属内务府,权力减削。《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皇后见弟如此説,遂召掌内库的太监。”老舍《茶馆》第二幕:“十几年前,有个娶媳妇的太监。”
【中官】释义:
古官名。
《左传·昭公十七年》“大暤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孔颖达疏引汉服虔云:“大暤以龙名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幸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唐贾公彦《<周礼正义>序》:“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自唐以后,掌天文历法之官,亦以春、夏、中、秋、冬官分称,各设正一人。
宫内、朝内之官。
《国语·晋语四》:“胥籍……董韩,寔掌近官。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韦昭注:“中官,内官。”《后汉书·郎顗传》:“方今中官外司,各各考事。”
宦官。
《汉书·高后纪》:“诸中官、宦者令丞,皆赐爵关内侯,食邑。”颜师古注:“诸中官,凡阉人给事於中者皆是也。”《后汉书·朱穆传》:“当今中官近习,窃持国柄。”《清史稿·世祖纪二》:“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用宦寺。”
星位或星区名。
《宋史·礼志二》:“圜丘,有司摄事,祀昊天、配帝、五方帝、日月、五星、中官、外官、众星总六百八十七位。”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宋史·天文志》:“案《晋书天文志》,天文经星,分为三段:一为中官,一为二十八舍,一为星官……其中官之星,以北极紫宫为首,而北斗次之。”
【宦官】释义:
古代以阉割后失去男性功能之人在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称为宦官。史书上也称阉(奄)人、奄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宦官本为内廷执役的奴仆,不能干预外政,但因与皇室接近而关系密切,故历史上常造成奄宦专权的局面。
《汉书·惠帝纪》:“宦官尚食比郎中。”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宦官,奄寺也。”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官女子。”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
做官的人。
【寺人】释义:
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
《诗·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郑玄注:“寺人,内小臣也。”《周礼·天官·序官》:“寺人,王之正内五人。”郑玄注:“寺之言侍也。”贾公彦疏:“云寺之言侍者,欲取亲近侍御之义,此奄人也。”《左传·僖公二年》:“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杜预注:“寺人,内奄官竖貂也。”自东汉始即以称宦官。《后汉书·宦者传序》:“閽人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新唐书·于志宁传》:“今殿下左右前后皆用寺人,轻忽高班,陵轢贵仕。”清昭槤《啸亭续录·御前大臣》:“本朝鉴明弊政,不许寺人干预政事,命内务府大臣监之。”
【阉人】释义:
指被阉割的人。
《后汉书·宦者传序》:“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后因用为太监的代称。《后汉书·灵帝纪》:“司隶校尉袁绍勒兵收伪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及诸阉人,无少长皆斩之。”明沉德符《野获编·兵部·南京贡船》:“十年前矿税盛行,阉人流毒,輒於寳坻县创为银鱼厂,与南对峙。”《花城》1981年增刊第2期:“我赵高出身卑贱,是个微不足道的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