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疏道”。清理水道,使之畅通。
《后汉书·和帝纪》:“隄防沟渠,所以顺助地理,通利壅塞……刺史、二千石其随宜疏导。”《新唐书·薛平传》:“始,河溢瓠子,东泛滑,距城纔二里所。平按求故道出黎阳西南……乃籍民田所当者易以它地,疏道二十里,以釃水悍。”《朱子语类》卷二十:“正如疏导沟渠,初为物所壅蔽,才疏导得通,则水自流行。”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二:“不察天地之气,不明水土之性,不考支干之形势,尚足语疏导、辨方略乎?”
泛指疏通引导。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古方治暑无他法,但用辛甘发散疏导,心气与水流行,则无能害之矣。”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他以毕生的精力,把中国民族革命种种运动,疏导整理,溶解联合,以入于普遍的民众革命的正轨。”
【沟通】释义:
挖沟使两水相通。
《左传·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杜预注:“於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
指使彼此通连;相通。
徐特立《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扬雄《方言》,服虔《通俗文》,刘熙《释名》,钱竹汀《恒言录》等,皆为沟通事物之名称而作。”胡采《<在和平的日子里>序》:“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和英雄人物的思想心灵之间,总是比较容易沟通。”郭小川《在大沙漠中间》诗:“似乎有一支绵长的、不发声的音波,沟通着宇宙、太阳和这地球上的沙漠。”
【疏通】释义:
亦作“踈通”。通达。
《礼记·经解》:“疏通知远,《书》教也。”《史记·五帝本纪》:“﹝顓頊﹞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汉书·匡衡传》:“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餘,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於大察,寡闻少见者戒於雍蔽。”宋司马光《为庞相公让官表》:“臣识昧疎通,学非殫洽。”章炳麟《检论·订孔下》:“故疏通知远者恕,文理密察者忠。”
俊爽;爽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康(嵇康)子绍,清远雅正;涛(山涛)子简,疎通高素。”《晋书·王濬传》:“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周书·梁臺传》:“臺性疎通,恕己待物。至於蒞民处政,尤以仁爱为心。”
疏浚;开通。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大禹疏通,谓之孟门。”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唐时,黄河不闻有决溢之患……而汴河亦不闻疏通之事。”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且又建闸疏通一切沟洫渠堰。”
引申为沟通,关说。
《孽海花》第二一回:“不言唐卿出了龚府,去托袁尚秋疏通杨越常的事。”老舍《茶馆》第三幕:“官方上疏通好了没有?”
贯通;流通;畅通。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沽水》:“沽水又南出峡,夹岸有二城,世谓之独固门,以其藉险凭固,易为依据,巖壁升耸,疎通若门,故得是名也。”宋苏舜钦《谘目三》:“方今之急,莫急於货财。主计者十餘年来相习其弊,不务经久疏通之术。”清史致谔《禀左宗棠》:“现在杭省克復,道路疏通。”
亦作“踈通”。剖析阐释。
《汉书·儒林传·孟喜》:“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厀,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曰:‘田生絶於施讎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颜师古注:“疏通,犹言分别也。”唐杜甫《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诗:“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篋笥。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金王若虚《<论语辨惑>序》:“彼其推明心术之微,剖析义利之辨,而斟酌时中之权,委曲疏通,多先儒之所未到,斯固有功矣。”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序》:“世儒过视象数,以为絶学,故为所欺。余一一疏通之。”章炳麟《文学说例》:“拾遗苴漏,发为凡例,疏通古文,固后学之任也。”
【堵塞】释义:
阻塞、封闭,使不能畅通。
章裕昆《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四十二标三营右、后两队堵塞武胜关,前、左两队防守花园、祁家湾一带。”巴金《沉落》:“他忽然闭了嘴,仿佛一阵悲痛堵塞了他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