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京城】释义:
国都。
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及吴王濞,骄恣屈强,猖猾始乱,自以兵强国富,势陵京城。”晋左思《咏史》诗之四:“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唐韦应物《拟古诗》之三:“京城繁华地,轩盖凌晨出。”丁玲《母亲》一:“离京城远啦,都是我们三姑奶奶一手包办,大大小小又盘回来。”
春秋郑邑。详“京”。
指京口。
《三国志·吴志·孙韶传》:“﹝孙韶﹞后为将军,屯京城。”
【京师】释义:
《诗·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马瑞辰通释:“京为豳国之地名……吴斗南曰:‘京者,地名;师者,都邑之称,如洛邑亦称洛师之类。’其説是也。”“京师”之称始此。后世因以泛称国都。
《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史记·儒林列传》:“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一说,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周文、武建都于此,统名之曰“京师”。见清顾炎武《肇域志》。
天子的军队。
《左传·庄公十一年》:“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指朝廷。
《史记·吴王濞列传》:“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輒繫责治之。”
【京都】释义:
京师;国都。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著絶世於皇极,显祸败及京都。”唐白居易《琵琶行》序:“听其音,錚錚然有京都声。”郑观应《盛世危言·税则》:“京都特设总税务司。”杨朔《万丈高楼平地起》:“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遥遥对峙,形成渤海海峡,正是兵书上所说的咽喉地带,无怪乎都称这儿是京都的门户。”按,魏晋时,因避司马师诔,京师均改称“京都”。晋左思《咏史》诗之一:“边城若鸣鏑,羽檄飞京都。”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三国志一》:“‘黄初元年,京都有事於太庙。’晋史臣避景帝(司马师)讳,称京师为京都。”
【国都】释义:
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战国策·燕策一》:“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远絶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汉书·昌邑哀王刘髆传》:“旦至广明东都门,遂曰:‘礼,奔丧望见国都哭。此长安东郭门也。’”清恽敬《三代因革论三》:“是故贡、助、彻三者,圣人皆先自其国都行之,推之於诸侯之可行者而亦行之。”
【都城】释义:
都邑的城垣。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杨伯峻注:“都谓都邑,城谓城垣。”元揭傒斯《京城闲居杂言》之一:“都城列万雉,楼观并飞霞。”
国都。
《左传·闵公元年》:“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焉得立?”《汉书·段会宗传》:“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唐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喜觉都城动,悲怜子女号。”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端肃案》:“都城内外,静謐如常。”泛指都市,城市。《后汉书·冯绲传》:“蛮夷猾夏,久不讨摄,各焚都城,蹈籍官人。”
【都门】释义:
京都城门。
《汉书·王莽传下》:“兵从宣平城门入,民间所谓都门也。”颜师古注:“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唐韩愈《丰陵行》诗:“羽卫煌煌一百里,晓出都门葬天子。”宋柳永《雨霖铃》词:“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中里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元皇帝时,廷尉张闓在小市居,私作都门,早闭晚开。羣小患之。”
借指京都。
元揭傒斯《送宋少府之官长洲》诗:“白髮长洲尉,都门万里船。”清顾炎武《送王文学丽正归新安》诗:“两年相遇都门道,只有王生是故人。”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忽有崔元素者,投一刺,刘接见。询其邦族,曰:‘山东临胊秀才也,游都门二十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