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技能。亦指其他技艺。
唐柳宗元《梓人传》:“彼将捨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歟?”元王晔《桃花女》第一折:“我们靠手艺的买卖,怎害得许多羞。”老舍《龙须沟》第一幕:“沟的两岸,密密层层的住满了卖力气的,耍手艺的,各色穷苦劳动人民。”
【工夫】释义:
作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艺文不贵,徒消工夫。”唐杜荀鹤《秋日闲居寄先达》诗:“到头身事欲何为,窗下工夫鬢上知。”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重行整理,又须费一番新工夫。”
指化费时间和精力后所获得的某方面的造诣本领。
唐韩偓《商山道中》诗:“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工夫。”宋陆游《夜吟》之二:“六十餘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赵树理《三里湾》三二:“劳动也不是一天就能练出工夫来的!”
犹工作。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今日我家里不曾做得了工夫,不好造次住得。”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使彼代公做一二分预备工夫,亦於公何损焉。”茅盾《子夜》二:“你们要分头到工人中间做工夫。”《红色歌谣·我们穷人心连心》:“白天下田做工夫,夜里个个是红军。”
时间;时光。
唐元稹《琵琶诗》:“使君自恨常多事,不得工夫夜夜听。”宋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词:“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清李渔《巧团圆·途穷》:“我急急赶去交卷,好进科场,那有工夫讲话。”刘半农《瓦釜集·<手攀杨柳望情哥词>小序》:“又采到了短歌三四十首,长歌两首,至今还没有工夫整理出来。”
理学家称积功累行、涵蓄存养心性为工夫。
《朱子语类》卷六九:“谨信存诚是里面工夫,无迹。”明黄绾《明道篇》卷一:“至仲尼出,而大明厥韞,以知止之止指心体,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皆艮止、执中之正脉。”
役夫;役徒。
《晋书·范宁传》:“又下十五县,皆使左宗庙,右社稷,準之太庙,皆资人力,又夺人居宅,工夫万计。”
【技巧】释义:
指工艺、文艺、体育等方面精巧的技能。
《六韬·上贤》:“为雕文刻鏤,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史记·货殖列传》:“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繈至而辐凑。”宋王安石《吴长文新得颜公坏碑》诗:“但疑技巧有天得,不必勉强方通神。”清周亮工《题许子韶画》:“夫气矜如賁育而技巧遂不及般输,世未之有。”老舍《樱海集·牺牲》:“他好像一篇富于技巧的文章,正在使人要生厌的时候,来几句漂亮的。”
指武艺。
《汉书·艺文志》:“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宋秦观《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养威严於将军之幕,角技巧於勇士之场。”
机巧;机变。
汉陆贾《新语·道基》:“民弃本趋末,技巧横出,用意各殊。”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上》:“以姑息为忠,以苟容为智,以技巧为材,以佞諛为美。”
指灵巧。
冰心《寄小读者》十五:“﹝她﹞又非常的技巧,用针用笔,能做许多奇巧好玩的东西。”
【技术】释义:
技艺;法术。
《史记·货殖列传》:“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忽有一道人,亦美风表,多技术……张若水介之来謁。”清侯方域《再与贾三兄书》:“盖足下之性好新异,喜技术,作之不必果成,成之不必果用,然凡可以尝试为之者,莫不为之。”
知识技能和操作技巧。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张学海是沪江纱厂保全部的青年工人,思想进步,对机器特别有兴趣,有空就钻研技术。”李準《李双双小传》六:“两个人见面,双双总要说他们猪场的新鲜事。比如一个猪下了十个猪娃呀,人工授精的新技术呀。”
指文学艺术的创作技巧。
胡适《读<楚辞>》:“《卜居》、《渔父》为有主名的著作,见解与技术都可代表一个《楚辞》进步已高的时期。”《<刘半农诗选>自序》:“而这两位先生的学问技术,却不妨一样的高明,一样的可敬。”张天翼《速写三篇·“新生”》:“只要画得人家看得懂就行,即使技术很幼稚也不要紧。”
【技能】释义:
技艺才能。
《管子·形势解》:“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然吾闻浮屠人善幻,多技能;闲如通其术,则吾不能知矣。”明李贽《李生十交文》:“技能可人,则有若琴师、射士、棋局、画工其人焉。”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文儒近臣不当崇尚技能,师法夷裔。”
【技艺】释义:
亦作“技蓺”。富于技巧性的武艺、工艺或艺术等。
《战国策·赵策二》:“﹝中国者﹞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后汉书·张衡传》:“辫贞亮以为鞶兮,杂技蓺以为珩。”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凡其才力技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明唐顺之《封知府朱公墓志铭》:“彼其所谓有待者,不独操柄也。虽文词技艺若可以自振於世者,固亦不能无待也耶?”柯岩《奇异的书简·东方的明珠三》:“锦绣、抽纱、漆画、金银宝石镶嵌的那些花鸟、人物的精巧技艺,又使他们叹为观止。”
指从事某一技术工种的人。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朱勔﹞遂取吴中水窠以进,并以工巧之物输上方,就平江为应奉局,百工技艺皆役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百工技艺,各祠一神为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