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留;容纳。
廖仲恺《在省港罢工工人代表第七次大会上的报告》:“现在国民党拟定很精密的计划,以收容返国的工人。”老舍《四世同堂》二五:“﹝男女学生﹞以他们的小小的,天真的心,去收容历史上未曾有过的耻辱!”
【收留】释义:
接收容留。
《元典章·吏部八·案牍》:“或云各该司吏收管或刷卷书吏收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不然,只道我收留迷失子女,不当稳便。”老舍《樱海集·月牙儿》:“可是她能收留我吗?”
【斥逐】释义:
驱逐。
《史记·秦始皇本纪》:“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十四县。”唐韩愈《送穷文》:“虽遭斥逐,不忍子疎。”《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朝夕商议,斥逐忠良,拒絶直諫。”清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汝妇背夫借债,谗谤小叔……悖谬之甚!我已专人持札回苏斥逐。”
【赶走】释义:
赶路,从速行走。
王愿坚《七根火柴》:“两天来,他日夜赶走,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驱逐使离开。
鲍昌《庚子风云》第一部第七章:“然后,他低沉地对抓儿鱼说:‘给我把李大山全家赶走!地产没收,永世不准他再回到洼子头镇上来。’”
【遣散】释义:
犹释放。
《后汉书·列女传·程文矩妻》:“郡守表异其母,蠲除家徭,遣散四子,许以脩革。”
犹解散。
唐李德裕《故文昌右相岑长倩》:“长倩与地官尚书格辅元竟不署名,以中宗在东宫,不可更立武承嗣,言词切直,仍责上书者遣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只因和局有了消息,这里便先把新募的营勇,遣散了两营。”峻青《秋色赋·胶济线上》:“﹝即墨人民﹞纷纷派出了代表,来到了我军司令部,要求遣散伪军。”
【遣送】释义:
送嫁。谓以财物送女出嫁。
《宋书·武帝纪下》:“诸主出适,遣送不过二十万,无锦绣金玉。”
旧指术士以法术驱逐妖邪。
《禅真逸史》第十三回:“前者在城之日,何日不烧符念咒遣送,并没一些灵验,无法可处。”
发送。
瞿秋白《乱弹·“匪徒”》:“最近上海不是有九百多日本兵因为‘思想不稳’而被遣送回国吗?”
犹送葬。指丧葬礼仪。
《东观汉记·东海恭王彊传》:“王恭逊好礼,以德自终,敕官属遣送,务行约省,茅车瓦器,以成王志。”
【驱逐】释义:
策马驰逐。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后復见王,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宋梅尧臣《冯子都诗》:“嗣侯喜驱逐,平乐多从宾。”
引申指争战。
清鲁通甫《秦论》:“曩令始皇守之以静,则秦不可灭,令景哀以前,日与晋楚驱逐中原,则亦敝矣。”
使牲畜等按照人的意志行进。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闻义里》:“太子所食泉水北有寺,恒以驴数头运粮上山,无人驱逐,自然往还。”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朱雀门外街巷》:“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羣万数,止十数人驱逐,无有乱行者。”
引申为驱使,驱遣。
宋苏舜钦《送韩三子华还家》诗:“人在天壤间,共为气驱逐。”《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只见个有病乞丐,坐在一人家檐下。那人家驱逐他起身。张孝基心中不忍,教家人朱信捨与他几个钱钞。”
赶走。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桓公之与戎狄,驱之尔”汉何休注:“时桓公力但可驱逐之而已。”唐李德裕《授刘沔招抚使制》:“如不自改悔,终须驱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凡是属下的人,有烟癮的,被他知道了,立刻撤差驱逐,片刻不许停留。”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卢嘉川拿起小铺上的一把小纸旗摇了摇,似乎在驱逐难忍的瞌睡。”
引申为驱掠,掠夺。
明李东阳《西北备边事宜状》:“然其掳掠丁口,驱逐生畜,所伤已多。”
犹逼迫。
唐元结《舂陵行》:“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鲁迅《野草·过客》:“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
追逐;追随。
《百喻经·杀群牛喻》:“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头牛,常驱逐水草,随时餧食。”唐李邕《鹘赋》:“驱逐妙於人智,促节合於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