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迹象。
《南史·何尚之传》:“曄(范曄)事跡未彰、便豫相黜斥,万姓将谓卿等不能容才。”
同“事迹”。
唐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四十餘帝三百秋,功名事跡随东流。”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其书略録一代事跡耳,未见歷朝实録。”
同“事迹”。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徵圣》:“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此事蹟贵文之徵也。”王闿运《衡阳彭公行状》:“其平生战功事蹟,宣付国史馆立传。”
事情经过的痕迹;过去所做的重要事情。
《史记·秦始皇本纪》:“本原事迹,追首高明。”宋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梁太祖优待文士》:“昔时之事迹谁见?今日之功名目覩。”明马愈《马氏日抄·水火称毒》:“时亏国宪谋危君上,事迹彰明者,幽於囹圄,无所刑戮,任其生死。”丁玲《母亲》四:“敏芝津津有味的传述着她家里的许多事迹。”
【事业】释义:
事情的成就;功业。
《易·坤》:“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孔颖达疏:“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北史·拓跋澄传》:“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也。”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四折:“男儿立事业,何用好容颜?铜刀安社稷,匹马定江山。”清刘大櫆《郭昆甫时文序》:“大行则发之於事业,穷居则不得已而见之於文章。”梁斌《播火记》第一卷二:“我还要拿工人的锤头……象男子汉大丈夫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
政事;事务。
《荀子·君道》:“故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无私人以官职事业。”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做不尽家庭事业,且开怀丢在一边。”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附录一·周豫才告白》:“校内诸事业,于本月十三日由学务科派员朱君幼溪至校交代清楚。”
职业。
《管子·国蓄》:“君有山海之金,而民不足於用,是皆以其事业交接於君上也。”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六:“事业即职业。”《太平广记》卷一八○引《卢氏小说·宋济》:“上又问曰:‘作何事业?’兼问姓行。济曰:‘姓宋,第五。应进士举。’”《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那王孙公子倚傍着祖宗势耀,顶戴着先人积攒下的钱财,不知稼穡,又无甚事业,只图快乐,落得受用。”
家业;产业。
《老残游记》第五回:“若説叫于大奶奶去罢,两个孙子还小,家里偌大的事业,全靠他一个支撑呢!”老舍《茶馆》第二幕:“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
古代特指劳役、耕稼等事。
《荀子·富国》:“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杨倞注:“事业谓劳役之事。”《荀子·王霸》:“百亩一守,事业穷,无所移之也。”杨倞注:“事业,耕稼也。”《晋书·石苞传》:“其使司徒督察州郡播殖……若宜有所循行者,其增置掾属十人,听取王官更练事业者。”
犹才能。
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四:“唐末五代,权臣执政,公然交赂,科第差除各有等差。故当时语云:‘及第不必读书,作官何须事业。’”宋范仲淹《与中舍十六帖》之十二:“兼今后不乱奏人,逐房各已有恩泽,须是有事业可以入官,方与奏荐也。”宋司马光《功名论》:“臣有事业,君不信任之,则不能以成。”
指具有一定目标、规模而自成系统的、关系社会发展的经常活动。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五:“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
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或私人团体开支其经费的社会工作。与“企业”相对而言。如:事业费,事业单位,福利事业。
【古迹】释义:
见“古迹”。
亦作“古跡”。亦作“古蹟”。古代遗迹。多指建筑物或其残迹。
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迹,一本作“跡”。《武王伐纣平话》卷中:“姬昌望西北寨山偷路日夜而走不止。今古迹在黄河南岸上是姬昌庙。”明徐渭《礼书总论》:“志古跡,以不忘其贤有德者也。”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我们要保存清故宫,不过不将它当作皇宫,却是作为历史上的古迹看。”
指古人的法书墨迹。
《南齐书·王僧虔传》:“﹝太祖﹞示僧虔古迹十一袠,就求能书人名。”《隋书·经籍志一》:“又聚魏已来古跡名画,於殿后起二臺,东曰妙楷臺,藏古跡;西曰寳蹟臺,藏古画。”元陆友仁《砚北杂志》卷上:“唐人临模古迹,得其形似,而失其气韵。”清周亮工《与倪闇公》书:“﹝书家﹞得数行古蹟,如行师佩玄女兵符。”
【奇迹】释义:
见“奇迹”。
亦作“奇跡”。亦作“奇蹟”。不平凡的事情。
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无知叡敏,独昭奇迹。”老舍《骆驼祥子》七:“祥子恰好来到了这个小绿洲;在沙漠中走了这么多日子,他以为这是个奇迹。”
不平凡的业绩。
明张凤翼《红拂记·天涯知己》:“三载霸西隅,一举成奇蹟。”
不可多得的墨迹。
宋梅尧臣《答新长老诗篇》:“唯师独慕陶彭泽,奇蹟仍收王会稽。”自注:“尝示余右军书一轴。”
【行状】释义:
履历;事迹。
《汉书·高帝纪下》“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颜师古注引三国魏苏林曰:“行状,年纪也。”《后汉书·李善传》:“时钟离意为瑕丘令,上书荐善行状。”《晋书·刘弘传》:“臣輒以勃为归乡令,贞为信陵令。皆功行相参,循名校实,条列行状,公文具上。”宋陈善《扪虱新话·孔子曾子之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此孔子未死前自作行状也。”鲁迅《呐喊·阿Q正传》:“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
文体名。专指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和生平概略的文章。也称状、行述。
唐李翱《百官行状奏》:“凡人之事迹,非大善大恶,则众人无由知之,故旧例皆访问於人,又取行状諡议,以为一据。”清叶名沣《桥西杂记·黄忠端书孝经卷》:“洪思作夫人行状,言卒之日,以所临忠端公《孝经》,授其子棻堂。”
【遗迹】释义:
亦作“遗跡”。亦作“遗蹟”。指留下的脚印。
《晋书·卫恒传》:“邕(蔡邕)作《篆势》曰:‘鸟遗跡,皇頡循。’”唐柳宗元《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跡。”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周公告诫成王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禹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
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三国志·吴志·陆胤传》:“胤天资聪朗,才通行絜,昔歷选曹,遗迹可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洹水》:“今池林絶灭,略无遗跡矣。”宋苏轼《渚宫》诗:“谁能为我访遗迹,草中应有湘东碑。”宋苏辙《中秋见月寄子瞻》诗:“黄楼未成河已退,空有遗蹟令人看。”元虞集《舒城县学明伦堂记》:“昔贤名人遗蹟,足以风动其人。”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此木殊方不可知,以余所经他处,未有见之者,亦圣贤之遗跡也。”明沉德符《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登封县有观象、测景二臺,乃周公营洛邑时,手建遗蹟,其土圭表漏尚存。”清曾国藩《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乃遍行营垒,周视所开地道,览战争之遗蹟。”杨朔《永定河纪行》:“在翠微峰下,有一处古代遗迹,题做‘冰川擦痕’。”
犹遗墨。
《北史·崔宏传》:“﹝崔宏﹞尤善草隶,为世摹楷,行押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南史·陈始兴王伯茂传》:“时军人於丹徒盗发晋郗曇墓,大获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及诸名贤遗跡。”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杜羔﹞忽覩屋柱烟煤之下,见字数行,拂而视之,乃其父遗跡。”宋王谠《唐语林·伤逝》作“遗迹”。宋苏轼《墨宝堂记》:“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跡至多。”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国亡,遗跡悉归上都,流传人间者不过残縑片幅耳。”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唐李石《续博物志》:陶隐居书自奇,世传画板帖及焦山《瘞鹤铭》,皆其遗迹。”
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
《国语·楚语下》:“灵不顾於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韦昭注:“灵王不君,罢弊楚国,三军叛之,如行人之遗弃其迹。”《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不念擕手好,弃我如遗跡。”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序》:“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捨资财若遗跡。”《北史·隋宗室诸王传论》:“变本宗如反掌,弃慈母若遗迹。”
谓忘乎形迹。
《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臺之下,遗跡江湖之上。”李善注:“《庄子》曰:‘鱼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术。’郭象曰:‘各自足,故相忘也。’今引‘江湖’,唯取‘相忘’之义也。”张铣注:“遗跡,谓心相知而跡相忘也。”一本作“遗迹”。
见“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