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领;技艺。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顷世乱离,衣冠之士,虽无身手,或聚徒众,违弃素业,徼倖战功。”唐杜甫《哀王孙》诗:“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鋭今何愚。”张天翼《包氏父子》:“那时候跟飞虎队拼命,他包国维就得显点身手。”
身体;体魄。
元刘祁《归潜志》卷七:“金朝兵制最弊,每有征伐或边衅……其民家有数丁男好身手,或时尽拣取无遗,号泣怨嗟,闔家以为苦。”清吴伟业《仿唐人本事诗》诗之三:“远愧木兰身手健,替耶征战在他乡。”鲁迅《花边文学·趋时和复古》:“原是拉车前进的好身手,腿肚大,臂膊也粗。”
身上手头,指家当。
清姚燮《双鸩篇》:“爷娘怨郎身手穷,囚妾不使郎衾同。”
身段手势。
李木庵《秧歌舞吟》:“多少儿女笑妙才,身手色相一齐来。”周振甫注:“身手,身段手势。”
【技术】释义:
技艺;法术。
《史记·货殖列传》:“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忽有一道人,亦美风表,多技术……张若水介之来謁。”清侯方域《再与贾三兄书》:“盖足下之性好新异,喜技术,作之不必果成,成之不必果用,然凡可以尝试为之者,莫不为之。”
知识技能和操作技巧。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张学海是沪江纱厂保全部的青年工人,思想进步,对机器特别有兴趣,有空就钻研技术。”李準《李双双小传》六:“两个人见面,双双总要说他们猪场的新鲜事。比如一个猪下了十个猪娃呀,人工授精的新技术呀。”
指文学艺术的创作技巧。
胡适《读<楚辞>》:“《卜居》、《渔父》为有主名的著作,见解与技术都可代表一个《楚辞》进步已高的时期。”《<刘半农诗选>自序》:“而这两位先生的学问技术,却不妨一样的高明,一样的可敬。”张天翼《速写三篇·“新生”》:“只要画得人家看得懂就行,即使技术很幼稚也不要紧。”
【技能】释义:
技艺才能。
《管子·形势解》:“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然吾闻浮屠人善幻,多技能;闲如通其术,则吾不能知矣。”明李贽《李生十交文》:“技能可人,则有若琴师、射士、棋局、画工其人焉。”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文儒近臣不当崇尚技能,师法夷裔。”
【技艺】释义:
亦作“技蓺”。富于技巧性的武艺、工艺或艺术等。
《战国策·赵策二》:“﹝中国者﹞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后汉书·张衡传》:“辫贞亮以为鞶兮,杂技蓺以为珩。”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凡其才力技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明唐顺之《封知府朱公墓志铭》:“彼其所谓有待者,不独操柄也。虽文词技艺若可以自振於世者,固亦不能无待也耶?”柯岩《奇异的书简·东方的明珠三》:“锦绣、抽纱、漆画、金银宝石镶嵌的那些花鸟、人物的精巧技艺,又使他们叹为观止。”
指从事某一技术工种的人。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朱勔﹞遂取吴中水窠以进,并以工巧之物输上方,就平江为应奉局,百工技艺皆役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百工技艺,各祠一神为祖。”
【武艺】释义:
指骑、射、击、刺等武术方面的技能。
《三国志·蜀志·刘封传》:“﹝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陈书·高祖纪上》:“﹝陈高祖﹞读兵书,多武艺,明达果断。”《七国春秋平话》卷中:“你有甚高强武艺交我回兵?”清顾炎武《少林寺》诗:“颇闻经律餘,多亦諳武艺。”清翟灏《通俗编·武功》:“武艺十八事:《读书记数略》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檛、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杷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据他自己说,他从十几岁就练武艺,才练的这样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