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申辨”。申述辩解。
《宋史·韩琦传》:“琦又恳奏,安石下之条例司,令其属疏駮,刊石颁天下。琦申辨愈切,不克从。”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问官申辩百端,终以为南山可移,此案不动。”《清史稿·礼志十》:“时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以拜跪仪节往復申辨,而各使坚执如初。”叶紫《夜哨线》:“半晌,他才忸忸怩怩地申辩着。”
【辩论】释义:
辩难论说。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餘,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説之。”《新唐书·徐岱传》:“於学无所不通,辩论明鋭,座人常屈。”明沉自徵《鞭歌妓》第一折:“幼喜文章,颇能辩论,説剑谈兵,自许以功名显。”
指辩难论说之才。
宋孔平仲《孔氏谈苑·邢训》:“邢恕有文学辩论,然多不请而教人,士大夫谓之邢训。”
辩驳争论。
《汉书·严助传》:“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詘。”宋叶适《建康府教授惠君墓志铭》:“君夙悟幼成,与兄国子博士迪励志读书,至‘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辩论往往终夕不就睡。”《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有个书生来拜,他极论鬼神之事。一个説:‘无’,一个説:‘有’,两下辩论多时。”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此种辩论,废时失业,实不如闲坐也。”
【辩说】释义:
长于雄辩,游说。
《管子·任法》:“世无请謁任举之人,无间识博学辩説之士,无伟服,无奇行,皆囊於法以事其主。”《荀子·非十二子》:“辩説譬諭,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姦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説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屈原之《离骚》,忧世愤戚呼天目鬼神自列之辞,其语长短舒纵、抑扬闔闢、辩説诡异,杂错而成章。”
指雄辩的辞采。
章炳麟《文学总略》:“至于辞命,则有草创润色之功,苏张陈説,度亦先有篇章,《文选》録《易水》、《大风》二歌,而独汰去辩説,亦自相鉏吾矣。”
犹雄辩。
《荀子·君道》:“其辩説足以解烦、其知虑足以决疑、其齐断足以距难,不还秩、不反君,然而应薄扞患足以持社稷,然后可,夫是之谓国具。”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一》:“梁好为辩説,阴有大志。”唐胡曾《咏史诗·番禺》:“不是大夫多辩説,尉他争肯筑朝臺。”清顾炎武《谒孟子庙》诗:“辩説千秋奉,精灵故国歆。”
【妥协】释义:
恰当协调;合适。
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二·月中桂》:“此诗虽若可观,不免犯重起……当改‘根’为‘枝’,‘种’为‘长’。易此二字,殊觉辞理妥协。”清蒋良骥《东华录》卷三一:“朕览高其倬等所奏太平峪吉地事宜,甚属妥协。”《老残游记》第八回:“桌椅几案,布置极为妥协。”
停当,完毕。
《红楼梦》第二三回:“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老残游记》第九回:“苍头一一答应説:‘都齐备妥协了。’”老舍《老张的哲学》第三六:“老张又坐了半天,把已定的事,一一从新估计一番,诸事妥协,老张告辞回家。”
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
毛泽东《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在各个策略阶段上,要善于斗争,又善于妥协。”邹韬奋《民众的要求》:“中途决不妥协,那才是真为着抗敌救国而迈进,否则便表示另有其他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