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散文
【全拼】 sǎnwén
【释义】
  • 文采焕发。

    晋木华《海赋》:“若乃云锦散文於沙汭之际,綾罗被光於螺蚌之节。”

  • 犹行文。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悵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 文体名。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 【例句】 1、他的散文写得十分优雅。
    2、 她的散文凝练高雅, 多数新闻工作者无出其右.
    3、 他的散文夹杂着浮夸的修辞。
    4、 他的散文简明易懂,很受一般读者欢迎。
    【反义词】 1.散文 - 韵文

    【韵文】释义:

  • 指有韵的文体。与散文相对。如诗、赋、词、曲和有韵的颂、赞、箴、铭、哀、诔等。

    章炳麟《文学说例》:“韵文完具而后有散文,史诗功善而后有戏曲。”


  • 2.散文 - 骈文

    【骈文】释义:

  • 文体名。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起源于汉魏。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迨南北朝,专尚骈俪,以藻绘相饰,文格遂趋卑靡。

    唐代以来,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即骈文的一种。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十章第二节:“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这种文体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 【相关词】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散文诗 《广陵散》 《散步》 《湘行散记》 一哄而散 一拍两散 一散 一片散沙 一盘散沙 一轰而散 不欢而散 不欢而散。 不见不散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东零西散 中散 丸散 丸散膏丹 乖散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