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谦让
【全拼】 qiānràng
【释义】
  • 谦虚退让。

    《史记·淮阴侯列传论》:“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宋欧阳修《试笔·苏子美蔡君谟书》:“近年君謨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马南邨《燕山夜话·为什么会吵嘴》:“我们中国人历代相传,都以谦让为美德。”

  • 【例句】 1、如果有人认为一个自己缺乏真情的女人,在交换爱情上,一定会宽厚谦让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2、 谦让未遑
    3、 我们所接触的日本人,也大多印象良好。 他们谦让恭敬,彬彬有礼。
    4、 他估计,她们从来没有听到可以帮助她们的人说过,必须克己,必须谦让
    【近义词】 1. 谦让 - 忍让

    【忍让】释义:

  • 容忍退让。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魏尚书格言》:“恭谨忍让,是居乡之良法。”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六节:“西汉前期,朝廷一直采取和亲政策,对匈奴忍让,企图换取边境的暂时安静。”

  • 2. 谦让 - 推让

    【推让】释义:

  • 逊让;推辞。

    《庄子·刻意》:“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汉王充《论衡·本性》:“一岁婴儿,无推让之心。”宋王安石《范增》诗之二:“谁合军中称亚父,直须推让外黄儿。”《明史·张居正传》:“当是时,政事一决居正,居正无所推让。”杨朔《十年》:“他娘下熟面条,那几个工人推让一阵走了。”

  • 3. 谦让 - 礼让

    【礼让】释义:

  • 守礼谦让。

    《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邢昺疏:“礼节民心,让则不争。”晋葛洪《抱朴子·诘鲍》:“衣食既足,礼让以兴。”唐韩愈《祭马仆射文》:“束其弓矢,礼让优优。”

  • 4. 谦让 - 虚心

    【虚心】释义:

  • 谦虚,不自满。

    《庄子·渔父》:“﹝孔子﹞曰:‘丘少而脩学,以至於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晋书·潘岳传》:“若乃弱志虚心,旷神远致……不自贵於物而物宗焉,不自重於人而人敬焉。”宋王安石《诸葛武侯》诗:“区区庸蜀支全魏,不是虚心岂得贤。”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一心向往。

    《史记·秦始皇本纪》:“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宋书·夷蛮传论》:“山琛水宝,由兹自出,通犀翠羽之珍,蛇珠火布之异,千名万品,并世主之所虚心,故舟舶继路,商使交属。”

  • 虚情假意。

    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休假温存絮叨叨取撮,佯问候热剌剌念合,更怕我不趲你那冷气虚心廝拾掇。”明张居正《请择有司蠲逋赋以安民生疏》:“其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虽浮誉素隆,亦列下考。”《天地会诗歌选·莫学庞涓害孙膑》:“如有虚心和假意,洪门法律不留情。”

  • 心虚。

    明李贽《史纲评要·南宋纪·高宗》:“檜贼以子领国史,又禁野史,亦虚心,怕后世知其为贼耳。”《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知县大怒,出牌重问,连巢大郎也标在牌上,説他私和人命,要拿来出气。巢大郎虚心,晓得是替乡里报仇,预先走了。”《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就是黄老爷、周老爷,晓得统领这话不是説的自己,不免总有点虚心,静悄悄的一声也不敢言语。”

  • 5. 谦让 - 谦虚

    【谦虚】释义:

  • 虚心,不自满。

    《诗·小雅·角弓》“莫肯下遗”汉郑玄笺:“今王不以善政启小人之心,则无肯谦虚以礼相卑下,先人后己,用此居处,敛其骄慢之过者。”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上:“上以谦虚为贤,下以傲诞为高。”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 客套,说谦虚的话。

    陈学昭《工作着是美丽的》上卷三二:“她被邀着讲了几句话,无非是谦虚几句,比如她到这个地方是来向大家学习的等等。”

  • 6. 谦让 - 谦逊

    【谦逊】释义:

  • 谦虚恭谨。

    汉刘向《列女传·齐相御妻》:“于是其夫乃深自责,学道谦逊,常若不足。”宋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水中照见王者服冕》:“院主唯唯谦逊久之。”老舍《四世同堂》四二:“按道理说,他比瑞宣长一辈,可是他向来谦逊,所以客气的叫‘瑞宣兄’。”

  • 【反义词】 1.谦让 - 争夺

    【争夺】释义:

  • 亦作“争夺”。争斗夺取;争着夺取。

    《礼记·礼运》:“争夺相杀,谓之人患。”《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好争夺而无猒,专丑正而害直者,恶人也。”唐李绅《赠毛仙翁》诗:“九州争夺无时休,八骏垂头避豺虎。”《三国演义》第五六回:“文烈先射,汝何得争夺?看我与你两个解箭!”明李东阳《绍兴府学乡射圃记》:“其用之者,不过战斗争敚之资尔。”巴金《秋》三:“‘五弟!你骂哪个?’坐在瓷凳上看完这场争夺的淑华忍不住大声喝道。”如:争夺红旗。


  • 2.谦让 - 争执

    【争执】释义:

  • 谓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宋司马光《议可札子》:“若群臣犹有固争执者,则愿陛下更加审察。”《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若果然有此,即使万金,亦是兄弟的,小人并不敢争执。”《孽海花》第十九回:“呀,可了不得,早知是金老伯,就是尊价逼人太甚,也不该给他争执了。”魏巍《东方》第一部第二章:“过了河,大家随意付了渡钱,船家也不争执。”


  • 3.谦让 - 争持

    【争持】释义:

  • 争相拿着;竞相拿出。

    唐韩愈《桃源图》诗:“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五:“由于两广总督张鸣岐出示取消股东会议案,引起广东人民更加愤慨,于是争持纸币挤兑,以为反抗。”

  • 争斗、争执而不相让。

    《西游记》第十四回:“他那里六条大汉,你这般小小的一个人儿,怎么敢与他争持?”《封神演义》第八十回:“闻相父破阵,孤心不安。往往争持,致多苦恼,孤想不若回军,各安疆界,以乐民生。”巴金《家》八:“学生们兴奋地嚷着要进去,兵士们不肯放下枪。两方面争持不下。”


  • 4.谦让 - 傲慢

    【傲慢】释义:

  • 骄傲怠慢。

    汉焦赣《易林·剥之离》:“礼怀乐崩,成子傲慢。欲求致理,力疲心烂。”晋葛洪《抱朴子·疾谬》:“世故继有,礼教日頽。敬让莫崇,傲慢成俗。”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若是那秦公子将卿傲慢,你则索将火性儿全然都放坦。”巴金《秋》二二:“‘你女人家不懂事,不要多嘴!’周伯涛傲慢地教训陈氏道。”


  • 5.谦让 - 和睦

    【和睦】释义:

  • 谓和好相处,不争吵。

    《左传·成公十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后汉书·杜诗传》:“陛下起兵十有三年,将帅和睦,士卒鳬薻。”唐陈子昂《座右铭》:“兄弟敦和睦,朋友篤信诚。”老舍《神拳》第一幕:“只盼那你们……全家和睦。”

  • 指与别人相处得好。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南郭秀才》:“孝顺公婆,和睦妯娌。”


  • 6.谦让 - 抢夺

    【抢夺】释义:

  • 以暴力强取。

    《元典章新集·刑部·再犯贼人》:“贼人周大添初犯窃盗刺断,今次白昼抢夺张四嫂麻皮。”《水浒传》第七三回:“小人只是这里剪径,那里敢大弄,抢夺人家子女!”

  • 争夺。

    明吴炳《绿牡丹·谈心》:“第一第二,两个先自抢夺,小弟何处説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七回:“这一路的好汉,只要东西,不伤人;若是和他争论抢夺,他便是一刀一个。”峻青《海啸》第四章:“有几个军官,竟然在抢夺起救生圈来了。”


  • 【相关词】 “谦虚 一谦四益 上杉谦信 于谦 你谦我让 冲谦 刘谦 刻谦 劳谦 卑谦 吕祖谦 吴谦 和谦 守谦 宋谦 富谦 履谦 恭谦 执谦 推谦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