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襟,度量。
南朝梁陶弘景《寻山志》:“於是散髮解带,盘旋巖上,心容旷朗,气宇调畅。”宋储泳《祛疑说·邪正》:“人苟气宇清明,心神虚爽,邪魅何从而入?”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包佶》:“佶天才赡逸,气宇清深,心醉古经,神和大雅,诗家老斵也。”明宋濂《故丽水叶府君墓铭》:“气宇凝慤,沉酣於六籍而旁溢诸史百家,折衷羣圣人之説。”
指气概;风度。
唐吕岩《七言》诗之十四:“虎将龙军气宇雄,佩符持甲去怱怱。”《玉娇梨》第十四回:“我看贤姪英英气宇,自是千里之驹,异日当光吾宗。”
【仪表】释义:
人的外表。指容貌、姿态、风度等。
《诗·卫风·硕人》“硕人其頎”汉郑玄笺:“言庄姜仪表长丽俊好,頎頎然。”南朝梁沉约《豫章文宪王碑》:“公德惟民望,位冠朝首,仪表瑰雄,风神秀杰。”元曾瑞卿《留鞋记·楔子》:“因小生学成满腹文章,更兼仪表不俗,今年春榜动,选场开,奉父母严命特来上朝应举。”峻青《海啸》第四章十二:“他那威严的仪表,沉雷般的声音,有着一种逼人的力量。”
准则;法式;楷模。
《管子·形势》:“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礼义者,尊卑之仪表也。”汉王逸《离骚叙》:“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铸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司空、僕射,实百僚之仪表也,奈何与黥卒坐对!”朱德《游罗冈祠》诗:“忠心为国声名在,仪表堪称后世师。”
指为准则,为法式,做楷模。
宋苏轼《徐州谢邻郡陈彦升启》:“纪纲千载,仪表一方。”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沉光》:“又如《太白酒楼记》等文,皆仪表於后世。”
表柱。立木为之,用于测日影,候天象。
《后汉书·律历志下》:“历数之生也,乃立仪表以校日景。景长则日远,天度之端也。”太平天囯洪仁玕《英杰归真》:“夫天之行度多端,而人智力有限,持寻尺之仪表,仰测穹苍,安能洞悉而无疑?”
机弩部件之一,用于瞄准。
《淮南子·俶真训》:“今夫善射者有仪表之度,如工匠有规矩之数,此皆所得以至於妙。”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王]曰:‘愿闻望敌仪表、投分飞矢之道。’音曰:‘夫射之道,从分望敌,合以参连……远近高下,求之銖分。’”
测定温度、气压、电量、血压、流量等仪器的统称。外形似计时的表,能由刻度直接显示数值。
碧野《在江汉平原上》:“姑娘夜读了一阵,望了望抽水机的仪表。”
【气度】释义:
气魄风度。
《晋书·苻坚载记下》:“猛瓌姿儁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二:“昭素喜其开敏,谓人曰:‘观李生才能气度,他日必为卿相。’”《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只见两个十五六的小官人,一齐走出来,一样打扮,气度也差不多。”刘伯承《回顾长征》:“﹝朱总司令﹞表现了坚定的政治原则性与伟大的气度。”
指诗文的气韵。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杜审言华藻整栗,小让沉宋,而气度高逸,神情圆畅。”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七子之作﹞气度渊雅逊东汉,而魄力则过之;诗尤为悲壮。”
犹气运。
唐吕岩《七言》之五六:“长将气度随天道,不把言词问世徒。”
风气习俗。
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上》:“河朔气度尚在,常闻鬱鬱扼腕。”老舍《老字号》:“还有许许多多可宝贵的老气度,老规矩,由周掌柜一进门,辛德治看出来,全要完!”
【风仪】释义:
风度,仪容。
《晋书·简文帝纪》:“帝少有风仪,善容止。”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庾太尉风仪伟长,不轻举止,时人皆以为假。”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道士缓步庭中,年可四十,风仪清古。”沉昌直《寄龙圣江西》诗:“龙君美风仪,濯濯春柳姿。”
【风度】释义:
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后汉书·窦融传论》:“尝独详味此子之风度,虽经国之术无足多谈,而进退之礼良可言矣。”《宋史·儒林传五·胡安国》:“然风度凝远,萧然尘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阳士人》:“音声靡靡,风度狎褻。士人摇惑,若不自禁。”魏巍《挤垮它》:“他浑身上下都很清洁、整齐,保持着军人的习惯和风度。”
特指美好的举止姿态。《魏书·穆亮传》:“羆弟亮,字幼辅,初字老生,早有风度。”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五:“文采同志正如他的名字一样,生得颇有风度。”
气概,器量。
南朝宋颜延之《庭诰文》:“昔之通乎此数者,不为剖判之行,必广其风度,无挟私殊,博其交道,靡怀异曲。”
指诗文书画的风致神韵。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殷文圭》:“唐末,文体浇漓,才调荒秽,稍稍作者,强名曰诗……文圭稍入风度,间见奇崛,其殆庶几乎!”明方孝孺《上蜀府启》:“谢公墨竹暨诗,风度英妙,足为国华。”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山僧惊异。告曰:此焦山僧朗月之诗,寂去已三十三年矣,其风度语言,与君相似。”
风吹拂过。
南朝梁王僧孺《中寺碑》:“日流闪烁,风度清鏘。”唐顾非熊《出塞即事》诗之一:“河上月沉鸿雁起,磧中风度犬羊膻。”唐慧净《和琳法师初春法集之作》:“尘飞扬雅梵,风度引疏鐘。”
【风范】释义:
风度;气派。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元规尔时风范不得不小穨。”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憍萨罗国》:“龙猛风范懍然肃物,言谈者皆伏抑首。”明沉德符《野获编·礼部一·礼部官房》:“但李能耐烦琐,任怨讥,有陶士行风范,他人或不办,亦不屑也。”沈从文《菜园》:“这太太有一个儿子是白脸长身的好少年,年纪二十一,在家读书,认字知礼,还有点世家风笵。”
教化;风气。《隋书·高祖纪下》:“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於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明李东阳《石封君徐节妇挽诗二首次沉仲律提学韵》之一:“试问元方与惠连,故家风范尚依然。”
犹风操。指合乎规范,可资效法的操行。《周书·柳洋传》:“﹝柳洋﹞与王湜俱以风范方正为当时所重。”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一折:“学士你德行如颜子,也索要风流倣谢安。我劝你且开颜,须不比寻常风范。”清恽敬《<香石诗钞>序》:“而先世双槐、粤洲、泰泉三先生,在明之中叶皆为儒,立朝居家,具有风范。”
指诗画文章等作品的风格。
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张墨荀勗》:“风范气候,极玅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崔鲁》:“诗慕杜紫微风范,警句絶多。”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上》:“四言典则雅淳,自是三代风范。”明沉德符《野获编·词曲·填词名手》:“惟周宪王所作杂剧最伙,其刻本名《诚斋乐府》,至今行世,虽警拔稍逊古人,而调入絃索,稳叶流丽,犹有金元风范。”
指景象。《宣和遗事》前集:“抵暮,至一坊,名做金环巷,那风范更别。”
【风采】释义:
风度、神采。多指美好的举止态度。
《汉书·霍光传》:“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新唐书·萧遘传》:“﹝遘﹞风采峭整,天子器之。”元萨都剌《过鲁港驿和酸斋<题壁>》:“吴姬《水调》新腔改,马上郎君好风采。”冰心《超人·离家的一年》:“他觉得她服装很潇洒,风采也能动人。”
泛指景象和事物的面貌格调。
《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御史臺﹞今虚名仅存而纲纪不振,更加抑之,则风采苶然,无復可望矣。”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一章:“这里的火车头却完全是另外的风采。”
表情;颜色。
《汉书·王莽传上》:“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章炳麟《革命道德说》:“郡邑守令仰望风采,陟罚臧否,在其一言。”秦牧《艺海拾贝·<哲人·小孩>》:“看着他的闪闪发亮的眼睛和全神贯注的风采,竟使我不期然幻想起这类人物儿童时代苹果似的脸庞。”
声威名望。
宋叶适《舒彦升墓志铭》:“彦升病酷吏恣威虐而世以为有风采。”明李东阳《明故监察御史张君墓志铭》:“及按福建,树风采,严号令。”《明史·冯应京传》:“绳贪墨,摧奸豪,风采大著。”
风俗。
《文选·左思<魏都赋>》:“壹八方而混同,极风采之异观。”李善注:“《淮南子》曰:‘采俗者,所以一羣生之短脩,明九夷之风采。’高诱注:‘风,俗;采,事也。’”
谓广泛搜集传闻。
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风采所繫,不问尊卑,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
文采。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鬱陶,託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懌怀。”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王知慎》:“﹝王知慎﹞师於阎,写貌及之,笔力爽利,风采不凡。”
【风韵】释义:
风度,韵致。
《晋书·桓石秀传》:“石秀,幼有令名,风韵秀彻。”唐丘丹《经湛长史草堂》诗:“烟霞虽异世,风韵如在瞩。”李广田《画廊集·记问渠君》:“山光水色,都无改于昔日的潇洒风韵。”
形容仪态优美。后多用以指妇女的美好姿态。
宋罗烨《醉翁谈录·张时与福娘再会》:“张时年少风韵,又善谈笑。”元张可久《锦橙梅》曲:“颤巍巍的插著翠花,宽绰绰的穿著轻纱,兀的不风韵煞人也嗏。”明许自昌《水浒记·邂逅》:“那女子生得十分标緻,你看他遮遮掩掩,那风韵一发动人哩。”清李渔《风筝误·贺岁》:“但凡妇人家,天姿与风韵,两件都少不得。有天姿没风韵,却像箇泥塑美人。”胡也频《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十三:“珊君仍然像一朵使人爱好的玫瑰花,在她身上显露着江浙女人的风韵。”
指诗文书画的风格、情趣。
《北史·杨素传》:“素尝以五言诗七百字赠番州刺史薛道衡,词气颖拔,风韵秀上,为一时盛作。”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下》:“﹝沉业富﹞工行书,风韵天然。”郭沫若《蒲剑集·屈原考》:“它里面写的多是超现实的东西,充满着超现实的风韵。”
谓食品的风味。
宋陶穀《清异录·十远羹》:“忌入别物,恐伦类杂则风韵去矣。”金许道真《眼儿媚》词:“浊醪篘得玉为浆,风韵带橙香。”元陈德和《落梅风·陶穀烹茶》曲:“试烹来是觉风韵美,比羊羔较争些滋味。”
指风声。
唐刘禹锡《酬窦员外旬休早凉见示》诗:“风韵渐高梧叶动,露光初重槿花稀。”唐柳宗元《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月光摇浅瀨,风韵碎枯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