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气候
【全拼】 qìhòu
【释义】
  • 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亦泛指时令。

    宋高承《事物纪原·正朔历数·气候》:“《礼记·月令》注曰:‘昔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始于太昊,而定于周公也。’”宋陆游《园中书触目》诗:“气候今年晚,浓霜始此回。”清宋荦《<明遗民诗>序》:“然譬诸霜雁叫天,秋蛩吟野,亦气候所感使然。”

  • 指云气等变化。古代多据此来预测吉凶。

    《三国志·蜀志·周群传》:“羣少受学於舒,专心候业……常令奴更直於楼上视天灾,纔见一气,即白羣,羣自上楼观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气候,无不见之者,是以所言多中。”《晋书·艺术传·戴洋》:“侃薨,征西将军庾亮代镇武昌,復引洋问气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阴沟水》:“﹝文穆﹞郡户曹史,徵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将。”唐刘禹锡《边风行》:“将军占气候,出号夜飜营。”

  • 指天气。

    南朝宋谢惠连《石壁精舍还湖中》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暉。”宋苏舜钦《依韵和胜之暑饮》:“九夏苦炎烈,入伏气候恶,况兹大旱时,其酷甚炮烙。”明唐顺之《游遵化汤泉》诗:“絶塞逢秋已觉凉,此中气候讶非常。”清吴瞻泰《过虎村上芙蓉岭》诗:“山深异气候,四月流澌水。”

  • 比喻结果、成就、前途。

    清李渔《比目鱼·寇发》:“故此就在万山之中,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训养二十餘年,方纔成了气候。”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二:“从戊戌算来,也有二十年了,我们学人家的声光化电,多少还有点样子,惟独学到典章政法,却完全不成个气候,这是什么缘故呢?”

  • 指书画或诗文的气韵、风格。

    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第一品》:“风范气候,极妙参神。”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下:“希逸诗气候清雅,不逮於王袁,然兴属閒长,良无鄙促也。”唐元稹《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文咏词调有古时人气候。”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气候急刻,不能闲退。”

  • 指人的神态风貌。

    《三国志·吴志·朱然传》:“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脩絜,其所文采,惟施军器,餘皆质素。”《太平广记》卷四九○引《东阳夜怪录》:“苗十气候哑吒,凭恃羣亲,索人承事。”清沉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岁朝贺节,有棉袍纱套者,不维气候迥别,即土著人物,同一五官而神情迥异。”

  • 【例句】 1、因为这里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桔子长得很好。
    2、 冬天英国气候一般是寒冷的。
    3、 气候是数年中气象条件的综合概况。
    4、 尽管气候如此,我们还是度过了一个相当愉快的假日。
    【近义词】 1. 气候 - 天气

    【天气】释义:

  • 古人指轻清之气。

    《逸周书·时训》:“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 泛指空气。

    太平天囯洪仁玕《自传》:“鼻之呼吸,刻不能不与天气相通。”

  • 天命,气数。

    唐许敬宗《尉迟恭碑》:“刘武周不稽天气,寔暗人谋。”

  • 气候。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宋张先《八宝装》词:“正不寒不暖,和风细雨,困人天气。”清程趾祥《此中人语·河中井》:“时天气炎热,游泳於河,竟失足堕下。”丁玲《阿毛姑娘》:“不怕天气已很冷,沿路上还是有不少烧香的客。”

  • 时候。指某一时刻。

    《水浒传》第八回:“两个公人带了林冲出店,却是五更天气。”《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莫如趁天气还早,躲了他。”魏巍《在风雪里》三:“吃过饭,天气已经不早了。”

  • 指一段时间。

    明冯梦龙《挂枝儿·醉归》:“俏冤家夜深归,喫得烂醉……枉了奴对孤灯守了三更多天气。”康濯《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他并不是党员,快到六十岁,结婚才不过十年天气。”

  • 【相关词】 “力拔山兮气盖世”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淘气包马小跳” “笑气”   气功   腹有诗书气自华  土库曼斯坦达尔瓦扎天然气坑洞  空气动力学 《上气》 《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 《天气之子》 《孟冬寒气至》 《弗洛格生气了》 《正气歌》 《淘气包马小跳》 《玉光剑气集》 《被讨厌的勇气》 一丝两气 一别气 一口气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