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重;重视。
《汉书·冯野王传》:“野王虽不为三公,甚见器重,有名当世。”《旧唐书·崔玄暐传》:“少有学行,深为叔父秘书监行功所器重。”《明史·张居正传》:“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日讨求国家典故。徐阶辈皆器重之。”茅盾《动摇》十:“我看这个人完全是投机分子。史俊那么器重他,想来可笑。”
才能。
《北史·序传》:“﹝李冲﹞少孤,为承训养。承常言,此儿器重非恒,方为门户所寄。”
犹质朴,厚重。
《梁书·冯道根传》:“微时不学,既贵,粗读书,自谓少文,常慕周勃之器重。”
【注重】释义:
着重。
黄中黄《孙逸仙·凡例》:“原书乃以一人之经验观察大局,故作者或别有所注重。”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黄兴特在善后费内提三千元为暗杀费,而特注重於李準。”
看重;重视。
邹韬奋《萍踪寄语》二七:“在资本主义发达特甚的社会里,最注重的是金钱关系,一分价钱一分货,感情是降到了零度。”徐特立《我的生活》:“后半年换了个蒙师,他很注重教我做人的道理。”
【珍视】释义:
珍惜重视。
邹韬奋《对苏联的态度问题》:“我们对同情和援助中国抗战的各友邦,当然都感谢,当然都珍视。”秦牧《艺海拾贝·一幅古画的风味》:“我想这幅令人喜爱的古老的帛画,它所体现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珍视。”碧野《忆吕荧》:“我们都踏上中年,人生的阅历多了,对年轻时的纯洁友情更为珍视。”
【着重】释义:
把重点放在某方面;强调。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后来白话作者逐渐多了起来,但又因为《新青年》其实是一个论议的刊物,所以创作并不怎样著重,比较旺盛的只有白话诗。”
把重点放在某方面;强调。
毛泽东《关于建立报告制度》:“报告文字每次一千字左右为限……或一次着重写几个问题,对其馀问题则不着重写,只略带几笔。”瞿秋白《文艺杂著续辑·择吉》:“北方的吉日是‘五七’,因为这似乎可以开脱一些袁世凯的罪名;而南方的吉日是‘五九’,因为要着重的指出卖国贼的罪状。”
加重(病情)。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三章:“你来做啥?才化毕脓,你来做啥?叫着重吗?”柳青《狠透铁》:“老监察说:‘以前那风湿症,近时在稻地里看了个把月水,着重了。’”
【重视】释义:
认为重要而认真对待。
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七章:“郭祥一向很重视军事民主,见他说得有理,立即采纳。”
【歧视】释义:
不平等地看待。
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朕恭膺天命,寅绍丕基,中外一家,罔有歧视。”巴金《家》二五:“节省时间,便于工作,以及减少社会上歧视女子的心理。”
【蔑视】释义:
轻视。
宋范公偁《过庭录》:“曹蒙衔命察访,蔑视郡县,威令甚严。”《明史·方从哲传》:“﹝从哲﹞纵子杀人,蔑视宪典,罪五。”鲁迅《花边文学·过年》:“古埃及的奴隶们,有时也会冷然一笑。这是蔑视一切的笑。”
【藐视】释义:
轻视。
宋曾巩《送孙颖贤》诗:“高谈消长才惊世,藐视公侯行出人。”《西游记》第四回:“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魏巍《东方》第五部第二章:“光战略上藐视敌人还不行,还要作到战术上重视敌人。”
【轻视】释义:
小看,不重视。
晋王嘉《拾遗记·魏》:“时乐浪献虎,文如锦斑,以铁为槛,梟殷之徒,莫敢轻视。”《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忽一人厉声而出曰:‘军师何轻视众人耶!吾虽不才,愿斩张郃首级,献于麾下。’”巴金《秋》二:“房里又有不少轻视的眼光集中在他的身上。”
【鄙视】释义:
轻视,看不起。
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二:“考《史记·张耳传》云:‘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然则庸奴乃是人名,非鄙视之如庸奴也。”清任泰学《质疑》:“韩宣子买环於郑商人……擅与商人成贾,为鄙视郑国,故子产不与耳。”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七章四:“许贞懂得了,这是城里某些青年对农民轻视、鄙视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