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起事
【全拼】 qǐshì
【释义】
  • 办事。

    《管子·形势》:“解惰简慢,以之事主则不忠,以之事父母则不孝,以之起事则不成。”

  • 起兵,发动武装斗争。

    《汉书·孔光传》:“《书》曰:‘惟先假王正厥事’,言异变之来,起事有不正也。”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有于嵩者,少依於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第二三回:“三桂起事,密使相招。”

  • 生事;挑起事端。

    《韩非子·喻老》:“起事於无形,而要大功於天下,是谓微明。”唐韩愈《凤翔陇州节度使李公墓志铭》:“边将当承上旨,谨条教,蓄财穀,完吏农力以俟,不宜规小利,起事盗恩。”清柯悟迟《漏网喁鱼集》:“只令熟识人陆大溪指点,到地密拿起事人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九回:“既而又想到,他既然预备了,怎能白白放过,虽然众官不在那里,他也可以借此起事。”

  • 【例句】 1、卡斯尔山起事
    2、 待机起事
    3、 因此,闹起事来后,上海人要看一看。
    4、 .在起事过程中 ,梅花拳领袖赵三多是领导拳民积极反教、英勇抗官 ,还是始则被迫领导起事 ,继而力图退出并配合官府劝散拳民 ?
    【近义词】 1. 起事 - 举事

    【举事】释义:

  • 行事;办事。

    《管子·形势》:“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宋苏轼《思治论》:“今世之举事者,虽其甚小,而欲成之者常不过数人。”清魏源《圣武记·武事馀记》:“圣者举事,不先天以开人,常后天而因应。”

  • 倡议起兵,夺取政权;起义。

    《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宋陈亮《问答上》:“七国同时举事,黥彭之患,不如是之併也。”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一:“正因为同盟会在云南有一些工作基础,所以孙中山先生和黄兴才决定在那里举事。”

  • 2. 起事 - 发难

    【发难】释义:

  • 发动某种政治斗争,多指反抗或革命。

    《左传·定公十四年》:“梁婴父恶董安于,谓智文子曰:‘不杀安于,使终为政於赵氏,赵氏必得晋国。盍以其先发难也,讨於赵氏?’”《史记·太史公自序》:“秦既暴虐,楚人发难。”徐特立《辛亥革命之始末》:“一切革命运动当初发难时,常有对于环境估计不足的机会主义。”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三:“暴动的中心是在新津,这儿是先发难的地方。”

  • 指发动暴乱或叛乱。

    清魏源《圣武记》卷九:“奸民乘机煽惑,於是发难於荆襄达州,駸淫於陕西,而乱作也。”清严如熤《<洋防辑要>序》:“迨后纪纲日驰,卫所虚存,内地奸民勾结倭夷,乘间发难。”

  • 指带头提出反对意见进行责难。

    沙汀《困兽记》二一:“首先发难的是田畴。他是那么大声的骂出一句粗话,而且,那么乖戾的一下跳起来了。”

  • 问难,提出质问责难。

    《东观汉记·桓荣传》:“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时执经生避位发难,上輒谦曰:‘太师在是。’”《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二年》:“诸生或避位发难。”胡三省注:“发难,发疑难也。”唐王季友《酬李十六岐》诗:“千宾揖对若流水,五经发难如叩鐘。”清管同《范增论下》:“酈生説汉王立六国后以挠楚权,赖张良发难而止。”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愈固弗习二氏之书,尤未闻君子之道,故执词发难,局蹙不寧。”

  • 犹言发生变乱。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十:“齐丘少梦乘龙上天,至垂老犹抱狂妄;及国家发难,尚欲因其衅以窥覬,时已年七十三矣。”

  • 【相关词】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曹操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一起回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吴起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鸣笳朱鹭起,叠鼓紫騂豪。”   大风起兮云飞扬   说起  吴起  早起 《一起去看宋朝的活色生香》 《一起来看流星雨》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内起居注》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白蛇缘起》 《白蛇:缘起》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