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旗帜
【全拼】 qízhì
【释义】
  • 各种旗子的总称。

    《墨子·杂守》:“候出置田表,斥坐郭内外立旗帜。”《史记·留侯世家》:“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唐元稹《古社》诗:“壮声鼓鼙震,高焰旗帜翻。”洪深《青龙潭》第三幕:“各家藏着的旗帜,各色各种都要。”

  • 犹旗语。

  • 旗号。

    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霸州贼》:“后又增入杨虎、赵鐩、刘惠等共二十五名,分为二十八营,共有人马十七万五千,各授伪官,张打奉天征讨元帅旗帜。”参见“旗号”。

  • 比喻某种思想、学说或政治力量。

    毛泽东《祝十月革命二十五周年》:“十月革命的旗帜是不可战胜的,而一切法西斯势力则必归于消灭。”《文汇报》1989.5.4:“他指出:‘科学,近代民主制,社会主义,乃是近代人类社会三大天才的发明,至可宝贵。’举的旗帜除民主与科学外,还多了社会主义一面。”

  • 比喻榜样。

    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你当了人民代表,成了旗帜,见了毛主席。”

  • 【例句】 1、除了他们之外,让其余的人都留下来捍卫我们光荣的旗帜吧。
    2、 街道上悬挂旗帜庆祝胜利。
    3、 旗帜在微风中飘扬。
    4、 爱国志士们打出了自由的旗帜
    【近义词】 1. 旗帜 - 旌旗

    【旌旗】释义:

  • 亦作“旌旂”。亦作“旍旂”。亦作“旍旗”。

    1.旗帜的总称。《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汉应瑒《弈势》:“旌旂既列,权虑蜂。”汉枚乘《七发》:“旍旗偃蹇,羽毛肃纷。”三国魏曹植《怀亲赋》:“步壁垒之常制,识旌旗之所停。”《宋书·谢晦传》:“旍旂相照,蔽夺日光。”宋刘过《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旌旗蔽满寒空,鱼阵整,从容虎帐中。”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一·土鲁番表文》:“旌旂闪烁,超越乎墨乌戚尔。”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 借指军士。

    唐王昌龄《青楼曲》之一:“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陈毅《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 2. 旗帜 - 旗号

    【旗号】释义:

  • 标明军队名称或将领姓氏的旗子。

    宋周密《志雅堂杂钞·图画碑帖》:“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党进请给旗号。”《前汉书平话》卷上:“正南面上旗号遮天映日,征鼓振地喧天,兵马如飞。”《东周列国志》第九回:“祭足杀入右军,只看蔡卫旗号衝突将去。”

  • 比喻某种名义。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仍旧扯着他几个座师的旗号,在那里去卖风云雷雨。”赵树理《张来兴》:“我这人就是见不得这种神气--说句话先把局长的旗号打在前边,好像他是局长的传令官!”孙犁《白洋淀纪事·女保管》:“老顺净打着贫农团的旗号,作些坏勾当。”

  • 指旗语。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他又打起了旗号知照他,再不停轮便开炮了。”

  • 3. 旗帜 - 旗子

    【旗子】释义:

  • 用绸、布、纸等制成的长方形、方形或三角形的标志,多挂在杆子上或墙壁上。

    田野《火烧岛》:“老金站在屋顶上,把一面不知从哪里变出来的红旗子,挥舞着。”

  • 旗号。喻指某种名义。

    鲁迅《且介亭杂文·答曹聚仁先生信》:“文言的保护者,现在也有打了大众语的旗子的了。”鲁迅《<故事新编>序言》:“这时我们的批评家成仿吾先生正在创造社门口的‘灵魂的冒险’的旗子底下抡板斧。”

  • 【相关词】 .旗袍 `旗   蔡云旗   额济纳旗  旗袍  缅甸国旗  额济纳旗 《大旗英雄传》 《旗帜》 《旗袍先生》 《正红旗下》 《颂龙旗》 一旗一枪 一旗二鎗 一旗半鎗 一枪一旗 一鎗一旗 三八红旗手 三面红旗 上三旗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