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集中在一起。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匡超人﹞随即接了他哥匡大的书子,説宗师按临温州,齐集的牌已到,叫他回来应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我暗想今天众人齐集,不如趁这个时候,议定了捐款修祠的事。”鲁迅《呐喊·故乡》:“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
见“齐截”。
【召集】释义:
招集;聚合。
《魏书·张彝传》:“遂召集百僚督责之。”唐元稹《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因召集老艾十餘人与之坐。”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康熙壬午江南试官》:“安得徧徵故籍,召集名流,一一订正之。”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三:“每逢星期一召集一次外国新闻记者,报告军事和政治上的情形。”
【集中】释义:
把分散的汇聚到一起。
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民主与集中一》:“民主绝对不是无政府状态,集中也绝对不是独裁的意义。不民主的集中才是独裁,不集中的民主才是无政府状态,两者都是要不得的。”巴金《家》七:“众人的视线都集中在她的身上。”丁玲《一天》:“水声继续的响着,陆祥的思想就越不能集中。”
【集合】释义:
分散的人或事物聚集在一起;使聚集。
《汉书·匈奴传下》:“发三十万众,具三百日粮……计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章炳麟《文学说例》:“若《释詁》所陈……诚以八代殊名,方国异语,靡不集合焉尔。”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十八章:“毛主席上井冈山,开头人很少,吹一声哨子就集合起来了。”如:集合队伍。
集体,团体。
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惟近来出杂誌一种曰《新潮》,颇强人意,只是二十人左右之小集合所作,间亦杂教员著作。”
数学名词。指若干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总体。如全部自然数就成一个自然数的集合,一个单位的全体人员就成一个该单位全体人员的集合。简称“集”。
【集结】释义:
指武装力量聚集到一处。
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二章:“有的敌人刚一集结,就被打掉了一半。”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一章:“纵队的前卫部队在沟口里的山岔中集结,准备渡河。”
泛指许多人聚集到一处。
《扬子晚报》1990.7.9:“50多名经验丰富的潜水员,相继集结出事海域。”
【分散】释义:
离散;别离。
《左传·桓公五年》:“公疾病而乱作,国人分散。”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贾涉自从胡氏母子两头分散,终日闷闷不乐。”巴金《怀念萧珊》四:“从昆明到桂林,从金华到温州,我们分散了,又重见,相见后又别离。”
散发;施与。
《史记·货殖列传》:“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孔子家语·儒行解》:“分散者,仁之施也。”宋无名氏《儒林公议》卷下:“利用自居贵位,积聚巨万,不知分散。”
指分配。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在塚上分散的衣物数目,小生也多听得明白。”
分开;散开。
《南史·孝义传下·卫敬瑜妻王氏》:“墓前柏树忽成连理,一年许还復分散。”唐韩愈《黄陵庙碑》:“庭有石碑,断裂分散在地,其文剥缺。”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我不知卫队的第一排枪是不是朝天放的,但即使是朝天放的,也不算是警告,因为未开枪时,群众已经分散。”
【解散】释义:
离散;分散。
《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唐柳宗元《答问》:“交游解散,羞与为戚,生平嚮慕,毁书灭跡。”清姚鼐《于朱子颖群斋》诗:“万里解散復会合,并有百锦囊压輈。”鲁迅《野草·好的故事》:“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融化。
元高安道《哨遍·皮匠说谎》套曲:“见天阴道胶水解散,恰天晴説皮糙燋黧。”清李调元《月会气候图说》:“冻结於冬,遇春风而解散。”
遣散;强制取消。
《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渊﹞诱呼鲜卑,侵扰北方”裴松之注引晋王沉《魏书》:“而吏士凶悍,不可解散,期於毕命,投死无悔。”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二:“盖平时亦家口老弱充数,及降时造册解散,则水落石出也。”瞿秋白《赤都心史》二二:“他忽然说,賑灾会被解散了。”
解除;解决。
《魏书·太宗纪》:“丙子,大赦天下。西河张外、建兴王绍,自以所犯罪重,不敢解散。”《隋书·王劭传》:“藩决难解者,明当时藩鄣皆是通决险难,皆解散也。”清李渔《奈何天·巧怖》:“等袁老爷回来,把我送上门去,我自有好话为你,或者连那场人命都解散了,也不可知。”
指文体摆脱旧的束缚。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元子》:“大概六代以还,文尚俳偶,至唐李华、萧颖士及次山辈,始解散为古文。”
见“解散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