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歧涂”。岔路。
清赵翼《放歌》:“谁教东驰西騖多歧涂,贪如夺标弃如屣。”《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两旁歧途曲巷中有无数的车马辐輳。”宁调元《游白云归感赋四律并柬同游诸子》之一:“亡羊已为歧途误,功狗翻先狡兔烹。”
比喻错误的道路。
清陆继辂《<七家文钞>序》:“吾常自荆川之殁,此道中絶。后有作者,復趋于歧涂,以要一时之誉。”宋庆龄《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经走上了歧途。”
谓不同的途径。
田北湖《论文章源流》:“今地球万国,异文并列,审音、解字、联句、纂文之难易,截然歧途,不可混合。”
【邪路】释义:
较正道近便的小路。
唐储光羲《野田黄雀行》:“邪路岂不捷,渚田岂不肥。”
比喻不正当的途径。
唐王建《寄崔列中丞》诗:“我爱古人道,师君直且温。贪泉誓不饮,邪路誓不奔。”《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据这件珍珠衫,一定是邪路上来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我并不是迷信那世俗折口福的话,但是精明的是正路,刻薄的是邪路,一个人何苦正路不走,走了邪路呢?”
【邪途】释义:
不正当的途径。
《管子·重令》:“益损者毋罪,则是教民邪途也。”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就由这一知半解便窜入炼丹术或点金术的邪途。”
【正途】释义:
亦作“正涂”。犹正道。
汉赵岐《<孟子>题辞》:“孟子閔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郭沫若《脱离蒋介石以后》五:“我的路径已经是明了了,只有出于辞职的一途。如终是工具,但好在是被用在正途上的工具。”叶圣陶《城中》:“毕业学生往往来问进那个中等学校好,便回答他们,总是官立的中学或师范好,因为那是正途。”
清制官吏以进士、举人出身与以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荫贡出身的称正途。由捐纳或议叙而得官的称异途。
《清会典事例·礼部·录送乡试一》:“五十二年议准,正途贡监,令该监照例收考,分别去取。”《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徵辟难道算得正途出身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回:“及至他批了出来,底下人的命,也是什么正途出身,封疆开府。”孙中山《五权宪法》:“从前中国的官吏,凡经过考试出身的人,便算是正途,不是考试出身的人,不能算是正途。”
【正道】释义:
正确的道理、准则。
《管子·立政》:“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礼记·燕义》:“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功。”唐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援雅音而听者懵,语正道而对者睡。”宋梅尧臣《答李晋卿结交篇》:“上交执正道,下交守奇节。”
要道;主干道。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睢水》:“鱼沸鬱兮柏冬日,正道弛兮离常流。”宋苏洵《权书上·攻守》:“我所必攻,彼所必守者,曰正道……所谓正道者,若秦之函谷、吴之长江、蜀之剑阁是也。”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策略》:“陕省入川之路,其由寧羌、广元栈道,而前者正道也。”
正路;正确的途径。
《史记·货殖列传》:“夫纤嗇筋力,治生之正道也。”明何景明《上作篇》:“正道坏,则邪径成。”
犹正派。
《红楼梦》第一百回:“就是袭姑娘也是心术正道的。”柳青《铜墙铁壁》第九章:“得成的丈母是城跟前大川面的,你们晓得正道不正道?”
正常。
李古化《农村奇事》:“这驴没有什么毛病,不是中结,也不是水结,舌头的色气也正道。”
佛教称三乘所行之道。
《封神演义》第八二回:“度尽众生成正果,养成正道属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