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农历
【全拼】 nónglì
【释义】
  • 我国古代历法之一。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十三个月(383天或384天,闰月在几月份也没有一定)。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俗称阴历。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旧历。

  • 农业上使用的历书。

  • 【例句】 1、农历新年以外还有什么节日?
    2、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3、 春节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
    4、 中秋节是农历8月15日。
    【近义词】 1. 农历 - 夏历

    【夏历】释义:

  • 我国古代历法之一。相传创始于夏代,因而得名。又称阴历、农历、旧历。实际是一种阴阳合历。它以寅月为岁首,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以十二或十三月为一年。月分大尽小尽,大尽每月三十天,小尽每月二十九天。其置闰法是:三年一闰,五年二闰,十九年七闰。

    《后汉书·律历志中》:“永元十四年,待詔太史霍融上言:‘官漏刻率九日增减一刻,不与天相应。或时差至二刻半,不如夏历密。’”《宋书·律历志下》:“夏历七曜西行,特违众法,刘向以为后人所造,此可疑之据二也。”

  • 2. 农历 - 旧历

    【旧历】释义:

  • 即夏历。也称农历。

  • 旧历本。

    明顾梦游《乙酉除夕》诗:“壮心真共残更尽,泪眼重将旧历看。”

  • 3. 农历 - 阴历

    【阴历】释义:

  • 汉武帝太初年间,落下閎邓平等创制的《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它将一日分为81分,为便于从《四分历》过渡到《太初历》,而又使之更接近于实际天象,他们在推算时,采用“先借半日”的办法,先借者谓之“阳历”,不借者谓之“阴历”,形成大小月相间之格局。

    《汉书·律历志上》:“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先藉半日,名曰阳历;不藉,名曰阴历。”

  • 我国旧时通用的历法,也就是农历。实际上是阴阳历的一种。

    鲁迅《书信集·致母亲》:“阴历年关,恐怕是更不容易过的。”曹禺《北京人》第三幕:“在北平阴历九月梢尾的早晚,人们已经需要加上棉绒的寒衣。”

  • 【反义词】 1.农历 - 公历

    【公历】释义:

  • 现在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通称阳历,也叫格里历。一年365天,分为十二个月,大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三十一天,小月(四、六、九、十一)三十天,二月二十八天。又因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19天(太阳年),所以每四百年中有九十七个闰年;闰年在二月末加一天,全年是366天。闰年的计算法是:公元年数被4除尽的是闰年,但逢百之年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是闰年。纪元是从传说的耶稣生年算起。


  • 2.农历 - 新历

    【新历】释义:

  • 新订的历法。

    《晋书·律历志下》:“以今新历施于春秋之世,日蚀多在朔。”《新唐书·历志三上》:“开元九年……詔僧一行作新历、推大衍数,立术以应之。”

  • 新年历书。

    唐李肇《翰林志》:“冬至岁酒,兔、野鸡,其餘时菓、新茗、瓜、新历,是为经制。”唐王维《春中田园作》诗:“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清孙枝蔚《除夕》诗:“到眼惊新历,回头失故宫。”

  • 辛亥革命后称公历为新历,农历为旧历。

    鲁迅《书信集·致姚克》:“上海已渐温暖,过旧历年之情形,比新历年还起劲。”冰心《南归》:“我们又说:‘今夜是除夕,明天过新历年了,大家守岁罢。’”


  • 【相关词】 -----@/////.农  李克农 《亚威农少女》 《卡农的幻想》 《悯农》 《神农本草经》 一个农夫 三农 上中农 上农 上农夫 下中农 下农 下农夫 不夺农时 不误农时 不违农时 东北农业大学 中农 中国农业大学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