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默念
【全拼】 mò niàn
【释义】
  • (形声。从犬,黑声。本义:狗突然窜出追人)

  • 闭口不说话

    恭默思道。——《书·说命》

    默而识之。——《论语》

    或默或语。——《易·系辞》

    三年默以思道。——《国语·楚语》

    我不欲战而能默。——《左传·昭公十五年》

    默坐低双眉。——白居易《移家入新宅》

    又如:默然不语(静默而不作声);默默无言(沉默不语)

  • 幽静

    默顺风以偃仰兮。——《楚辞·惜贤》。注:“寂也。”

  • 通“墨”。不廉洁,贪污

    贪以败官为默,杀人不忌为贼。——《孔子家语·正论》

  • 〈动〉

    1. 默写。

      如:默生字

    2. 冒,涌

      宋江听罢愕然,默上心来,便道:“你既有这个活佛罗汉在彼,何不早说,与俺等同去参礼,求问前程。”——《水浒传》

    〈副〉

    1. 私下;暗中

      故能默契如此。——朱弁《曲洧旧闻》

      又如:默化(于无形之中感化);默存(指形体不动而神游。后用为遇事默记之意);默识(领悟暗记在心中)

    【例句】 1、“唉,那就怪了,”汤姆说,“不过也许他们只是在心里默念
    2、 (通常用复数)宗教仪式或者祈祷(通常是默念)。
    3、 面对着太虚中寥廓的夜景,缪然默念,以待瞌睡,在他,这好象已是一种仪轨了。
    4、 他默念他的冤情。
    【反义词】 1.默念 - 诵读

    【诵读】释义:

  • (形声。从言,甬(yǒng)声。本义:背诵、朗读)

  • 同本义

    诵,讽也。——《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春诵夏弦。——《礼记·文王世子》

    宴居有师工之诵。——《国语·楚语》

    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默记和背诵);诵笃笃(叽叽咕咕,嘟嘟噜噜);诵咏(诵读吟咏);诵诗(诵读《诗经》);诵说(诵读解说);诵数(诵读熟习经书);诵谏(诵读诗歌以作为劝戒);诵忆(背诵并记住);诵号(高声诵经)

  • 述说,发表详细内容

    聊为足下诵其所闻。——唐·韩佥《答陈生书》

    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惟孔距心,为王诵之。——《孟子·公孙丑下》

  • 通“颂”。颂扬

    本原事业,只诵功德。——秦《泰山刻石》

    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后汉书·何敞传》

    垂流亿载,世世叹诵。——汉《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

    又如:诵德(颂功。颂扬功德);诵法(称颂效法);诵烈(颂扬功业)

  • 通“讼”。公开

    平阳侯驰语太尉周勃,勃尚恐不胜,赤敢诵言诛之。——《汉书·高后纪》

    又如:诵言(公然言说)

  • 以婉言、隐语讽谏。

    如:诵言(讽劝自己的言语);诵训(古代掌管百工的工师所讽诵的谏言)

  • 〈名〉

    1. 诗篇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诗·大雅·烝民》


    【相关词】 《何以笙箫默》 《沉默的羔羊》 《默读》 丁公默送蝤蛑 伭默 何以笙箫默 作止语默 俛默 元默 先知穆罕默德 克莱默夫妇 共默 冥默 冲默 凝默 出处语默 史蒂夫·鲍尔默 哀默 哑默 喑默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