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绪】释义:
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门径;事情的条理。
汉蔡邕《上汉书十志疏》:“参思图牒,寻绎度数,适有头绪。”明朱国祯《高先生墓志铭》:“头绪虽多,儘做得出。”清恽敬《与姚秋农书》:“敬江右之事,如治乱丝,千万头绪,止一人手力,是以奉书王奉新之后,并未发书。”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北新办事,似愈加没有头绪。”
比喻心思意绪。
唐鲍溶《秋怀》诗之二:“心如繅丝纶,展转多头绪。”宋黄庭坚《次韵王稚川客舍》之二:“身如病鹤翅翎短,心似乱丝头绪多。”冰心《寄小读者》十八:“甲板上独坐,无头绪的想起昨天车站上的繁杂的木屐声,和前天船上礼拜,他们唱的‘上帝保佑我母亲’之曲,心绪很杂乱不宁。”
指扎头发的线绳。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髻角儿如鸦,头绪儿白。”凌景埏校注:“紥头髮的綫绳。”
【头路】释义:
门路,能达到个人目的的途径。
《西游记》第四十回:“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公子不揣,各处央人寻头路。”鲁迅《书信集·致宫竹心》:“现在的学校只有减人,毫不能说到荐人的事,所以已没有什么头路。”
指合适的对象。
《醒世恒言·金海陵纵欲亡身》:“我如今另寻一个头路去做新媳妇……你这妮子做个从嫁罢。”参见“头脑”。
复杂纷乱的事情中的条理;头绪。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况且是个娇养的女儿,新来的媳妇,摸头路不着,没个是处,终日闷闷过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我看见他面色改常,突然説出这么一句话,连一些头路也摸不着。”茅盾《子夜》十六:“周仲伟一看情形不对,却又摸不着头路。”
头发朝不同方向梳理后露出的纹路。
《再生缘》第十九回:“头路分开齐似线,青丝巧挽髻时新。”
谓等级最高。
老舍《四世同堂》六四:“你要时常广播,你就会也到大茶楼和大书场去作生意,你就成了头路角儿。”
【端倪】释义:
头绪;迹象。
《庄子·大宗师》:“反覆终始,不知端倪。”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倪”:“《庄子·大宗师》‘不知端倪’,按耑者,草之微始;儿者,人之微始也。”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这公事深藏着曖昧,好教我左猜右忖没端倪。”清赵翼《岣嵝碑歌》:“昌黎亲到猿猱窟,千搜万索无端倪。”
窥测;捉摸。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於书,故旭(张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明方孝孺《题王右军<游目帖>》:“今观此帖,寓森严於纵逸,蓄圆劲於蹈动,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郭沫若《游里加湖》:“十时顷下山,车行甚急,风景尤觉奇幻,不可端倪。”
边际。
《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李周翰注:“端倪,犹涯际也。”唐岑参《西亭子送李司马》诗:“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緑柳鶯乱啼。”宋王安石《和农具诗·牧笛》:“緑草无端倪,牛羊在平地。”清陆师《杂感》诗:“夜长不成寐,忧来无端倪。”
【线索】释义:
亦作“线索”。
1.线绳之类的泛称。《水浒传》第二四回:“﹝王婆﹞买了些线索,安排了些茶水,在家里等候。”清周亮工《与何次德书》:“弟幼时见傀儡戏,二尺许长线索,累累任人提弄。”阿英《关于北京<燕九竹枝词>》:“孔尚任还有一首专咏他们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头绪;门路。
《朱子语类》卷七五:“又曰事事都有箇端绪可寻。又曰有路脉线索在里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夏》:“异史氏曰:‘嗟乎!市侩固不足南面哉!冥中既有线索,恐夫子马踪所不及到,作威福者,正不胜诛耳。’”瞿秋白《乱弹·新英雄》:“因为干这一类的把戏,先要有点儿流氓的线索和手段。”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二五章:“还有好多线索没有搞清楚,所以暂时放一下。”
消息;情报。
明刘若愚《酌中志·外廷线索纪略》:“初赞崔呈秀传递线索者,许秉彝也。”《清文献通考·刑一》:“﹝顺治﹞十三年……严商民下海交易之禁,奉諭:海逆未勦,必有姦民暗通线索,资以粮物。”《玉娇梨》第三回:“杨老先生他官虽臺中,却与石都督最厚,又与国戚汪全交好,内中线索甚灵。”叶君健《火花》二:“他和吴春茂都摸不着头脑,连马老三也提供不出一点线索。”
脉络;条理。
清惠栋《九曜斋笔记》卷二:“《史记》长篇之妙,千百言如一句,由来线索在手,举重若轻也。”冯雪峰《上饶集中营·关于主题》:“为了展开以上的主题,故事的线索着重在同志们团结起来反抗敌人的斗争。”丁玲《杜晚香》:“于是她决定重新起草,自己去想,理出线索,用自己理解的字词,说自己的心里话。”
犹眼线。
明李中馥《原李耳载·袁公始末》:“吴公访知为按院线索者,刑厅阳曲也。”明刘若愚《酌中志·黑头爰立纪略(附)》:“冯先使私人田景新嗾吴曰:‘内意薄丁矣,可亟参之。’又布线索于逆贤云。”参见“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