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矛楯”。
特指以文词相辩难。
南朝梁何逊《西州直示同员》诗:“矛盾交为论,光璧带成珍。”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争解元》:“会郡中有宴,乐天讽二子(指张祜、徐凝)矛盾。”按,同书卷十二有“矛盾”一目,所记皆当时文士以诗句互相指责非难之事。
犹屏障。
《宋书·萧景传》:“羣蛮悉渡汉水来降。议者以蛮累为边患,可因此除之。景曰:‘穷来归我,诛之不祥。且魏人来侵,每为矛盾,若悉诛蛮,则魏军无碍,非长策也。’”
违抗。
明王錂《春芜记·忤奸》:“想着我宠冠臣邻,我屈指朝中半从顺,怪伊行敢相矛盾。”
哲学名词。在唯物辩证法中,即对立统一,指事物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逻辑名词。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
【抵牾】释义:
亦作“抵啎”。抵触;矛盾。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李谪仙》:“二説辨证李白《蜀道难》非谓严武作,明白如此,则《新唐史》抵牾无疑。”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义下》:“一出名公手,一或抵啎,必他有証佐。”
牴牾:亦作“牴啎”。
1.抵触,矛盾。唐刘知几《史通·六家》:“况左右配属,班荀之与郑戴,又名牴牾。”金王若虚《史记辨惑一》:“混淆差互,一至於此。盖不惟牴牾於经,而自相矛盾亦甚矣。”《明史·罗通传》:“通本谦所举,而每事牴牾,人由是不直通。”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联匾》:“柱圆板方,柱窄板阔,彼此牴牾,势难贴服。”章炳麟《秦献记》:“僕射周青臣用面諛显,淳于越相与牴啎,衅成而秦燔书。”啎,一本作“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隋志》有《列异传》三卷……两《唐志》皆云张华撰,亦别无佐证,殆后有悟其牴牾者,因改易之。”
引申谓用言语顶撞、冒犯。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翁姑薄让之,女牴牾不可言状。翁姑忿怒,逼令大归。”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戴监生》:“老人遂发怒声曰:‘稚子何敢牴牾先辈!’”
【抵触】释义:
以角相撞。
《周礼·地官·封人》“设其楅衡”郑玄注引汉杜子春曰:“楅衡所以持牛,令其不得抵触。”宋孔平仲《孔氏谈苑·烧尾宴》:“新羊入羣,诸羊抵触,不相亲附。”清陈梦雷《西郊杂咏》之七:“闲憇大树阴,卧看牛抵触。”
触犯。
汉王充《论衡·辩祟》:“或有所犯,抵触县官,罗丽刑法。”唐唐彦谦《严子陵》诗:“严陵情性是真狂,抵触三公傲帝王。”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一折:“端的个无礼法,只管里抵触咱,梅香你记着我这一顿打。”
有矛盾;反对。
闻一多《什么是儒家》:“显然的,是非问题是和儒家的社会地位根本相抵触的。”《彭德怀自述·庐山会议前后》:“再衡量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动机,怎么也想不通,当时抵触情绪很大。”
牴觸:1.谓牛羊用角相撞击。
《法苑珠林》卷六六:“於道中见二特牛,方相牴触。”郭沫若《沸羹集·羊》:“你用角来牴触我一下,我用角来牴触你一下。”
矛盾;冲突。
《清史稿·食货志一》:“因各国国籍法有地脉系、血脉系,即属地、属人两义,两义相持,必生牴触,於是採折衷制。”李大钊《平民主义》二:“因为他们的国体还是君主,所以译为‘民本’,以避‘民主’这个名词,免得与他们的国体相牴触。”沙汀《淘金记》九:“因此,他就常常同母亲牴触,说些忤逆的话。”
觝觸:1.触碰;用角顶撞。
《淮南子·说山训》:“熊羆之动以攫搏,兕牛之动以觝触。”唐杜甫《赤霄行》:“孔雀未知牛有角,渴饮寒泉逢觝触。”宋苏轼《书孟德传后》:“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觝触。”清谭嗣同《熙亭府君家传》:“其弱子学聚,被邻舍牛觝触,腹洞肠流,宛转遽毙。”
冲撞;冲突。
《急就篇》卷四:“谗諛争语相觝触。”颜师古注:“有争语者,常相觝距而击触也。”
【和谐】释义:
和睦协调。
《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鳩”汉郑玄笺:“后妃説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唐李商隐《杂纂》:“诸妇和谐,不嫌麤辣。”明高明《琵琶记·寺中遗像》:“敢天教我夫妇再和谐,都因这佛会。”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充满在两人中间的和谐气氛给破坏了。”
指使和睦协调。
宋司马光《瞽叟杀人》:“所贵於舜者,为其能以孝和谐其亲。”
谓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
《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清赵翼《瓯北诗话·黄山谷诗》:“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秦牧《艺海拾贝·最后的晚餐》:“细部好了,还得结构和谐完整,才能够构成卓越的整体。”
和解;和好相处。
《魏书·萧赜传》:“賾初为太子时,特奢侈。道成每欲废之,赖王敬则和谐。”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此剑原是吴国之寳,他既来索取,不如做个人情,送还了他,两国和谐,可不好那!”
【统一】释义:
亦作“统臺”。合为整体。与“分裂”相对。
《汉书·西域传赞》:“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后汉书·隗嚣传》:“于时周洛以西,无所统壹,故为王策,欲东收关中,北取上郡,进以奉天人之用,退以惩外夷之乱。”宋苏轼《周公论》:“昔高帝击灭项籍,统一四海,诸侯大臣,相率而帝之。”明陆深《玉堂漫笔》:“宗其道而毁其庙,此皆据统一之君而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归于一致。与“分歧”相对。
《汉书·叙传下》:“武功既抗,亦迪斯文,宪章六学,统一圣真。”宋叶适《谢宰执登科》:“考之以无所统一之言语,寄之於不可测度之权衡,靡人不求,惟艺是择。”
【融洽】释义:
融会;融合。
清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选序》:“夫惟沉潜反覆於《论语》、《孟子》、曾子、子思之书……贯穿融洽,怡然理顺,涣然冰释。”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此三句无味之极,与通首词意,均不融洽,所谓外强中乾也。”瞿秋白《赤都心史》三三:“或盲目固执一民族的文化性,不善融洽适应,自疲其个性,为陈死的旧时代而牺牲。”
谓感情和睦,没有隔阂。
清华翼纶《锡金团练始末》:“二月初,易服雇小舟由水道至永昌,访徐少蘧,细述近况,相对蹙额。知少蘧与伪帅熊万荃、钱贵仁甚融洽。”丁玲《韦护》第二章七:“想想看,在我们初次见面,他就能将我们的顽固的心,用语言融洽了下来。”
和煦;明媚。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上·吴子华祭陆鲁望文》:“霏漠漠,澹涓涓,春融洽,秋鲜妍。”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陆龟蒙》作“融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