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茆屋”。用茅草盖的房屋。
《左传·桓公二年》:“清庙茅屋。”杜预注:“以茅饰屋,著俭也。”唐杜甫《春日江村》诗之一:“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唐姚合《将归山》诗:“闻道旧溪茆屋畔,春风新上数枝藤。”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六·鸡上木》:“日午吹烟絶,吟声出茅屋。”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他自己连茅屋都没得住的,东飘西荡,你到那里去找他?”
【茅舍】释义:
亦作“茆舍”。茅屋。
《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宓称疾,卧在茅舍。”宋辛弃疾《念奴娇·西湖和人韵》词:“茆舍疎篱今在否?松竹已非畴昔。”元曹明善《沉醉东风·村居》曲之二:“茆舍宽如钓舟,老夫闲似沙鸥。”陈毅《由北京到广州》诗:“清水池塘傍茅舍,鳶飞鱼跃竹万竿。”
用以谦称自己的住宅。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若得法师降临茅舍,此乃万千之幸。”
【平房】释义:
只有一层的房子。区别于楼房。
清程趾祥《此中人语·浦东柴米星》:“家居笋里东南五六里,平房数百间。”巴金《死去的太阳》:“右边是一排旧式的平房,阶前围有一带石栏杆。”
方言。用灰土做顶的平顶房屋。
【楼房】释义:
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
《金瓶梅词话》第十三回:“惟有第五个小妾潘氏,在这前边花园内,独自一所楼房居住。”杨朔《雪花飘在满洲》:“玲珑而类似玩具的日本式楼房,繁荣的日本商店,酗酒的日本流氓,高髻的日本妇女……这一切,使得他头痛,晕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