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灵魂
【全拼】 línɡ hún
【释义】
  • 迷信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

    《楚辞·九章·哀郢》:“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汉蔡邕《陈留太守胡公碑》:“灵魂徘徊,靡所瞻逮。”《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兴娘吾儿,你的丈夫来了,你灵魂不远,知道也未?”

  • 指生命。

    叶紫《星》第五章:“她很不愿意这弱小的灵魂孤零零地留在世界上,去领受那些凶恶的人们的践踏。”

  • 指精神、思想、感情等。

    清秋瑾《宝刀歌》:“宝刀之歌壮肝胆,死国灵魂唤起多。”巴金《随想录·文学的作用》:“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

  • 指人格,良心。

    瞿秋白《出卖灵魂的秘诀》:“从中国小百姓方面来说,这却是出卖灵魂的唯一秘诀。”

  • 比喻事物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周恩来《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以革命主义为基础的革命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与灵魂!”任德耀《小足球队》第四幕:“你是我们球队的灵魂,得分的钥匙。”

  • 【例句】 1、【圣经】我的灵魂啊,赞美主吧!。
    2、 一个能窥视文森特·洛德灵魂深处的安琪儿很可能会困惑不解:为什么要这样呢?
    3、 他们的灵魂深处被热情啮蚀。
    4、 天主教徒透过告解以获得赦罪[净化灵魂].
    【近义词】 1. 灵魂 - 精神

    【精神】释义:

  • 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

    《吕氏春秋·尽数》:“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汉王符《潜夫论·卜列》:“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元揭傒斯《哭王十良仲》诗:“精神与时息,形质随日化。”

  • 指人的意识。

    《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清刘大櫆《见吾轩诗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藴结也。”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 犹实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

    宋王安石《读史》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各部尚书,出则为各部长官,入则为参预政务大臣,与外国内阁官制,其精神固无异也。”鲁迅《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 精力体气。

    《韩诗外传》卷六:“劳矣箕子!尽其精神,竭其忠爱。”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赵明诚﹞始负担捨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红楼梦》第五五回:“王夫人便觉失了膀臂,一人能有多少精神?凡有了大事,就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李紈协理。”

  • 形容人或物有生气。

    《世说新语·言语》“周僕射”刘孝标注引《晋纪》:“伯仁仪容弘伟,善於俛仰应答,精神足以荫映数人。”宋范成大《再题瓶中梅花》诗:“风袂挽香虽淡薄,月窗横影已精神。”《红楼梦》第四九回:“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老舍《骆驼祥子》二十:“连大气也不出的夏先生也显着特别的精神。精神了两三天,夏先生又不大出气了。”

  • 心神;神志。指神情意态。

    战国楚宋玉《神女赋》:“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北齐书·废帝纪》:“文宣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復昏扰。”清刘大櫆《乡饮大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以解其纷。”

  • 风采神韵。

    宋周美成《烛影摇红》词:“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元锺嗣成《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那里取陈平般冠玉精神,何晏般风流面皮;那里取潘安般俊俏容仪。”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明王世贞评《子虚》《上林》,以为材极富,辞极丽,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

  • 精明;机警。

    《宋书·谢弘微传》:“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五年》:“臣观方今之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訐人为风采。”老舍《骆驼祥子》二:“有了炮声,兵们一定得跑,那么,他自己也该精神着点了。”

  • 神通。

    《西游记》第二回:“祖师道:‘你等起去。’叫:‘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西游记》第十六回:“你看他弄个精神,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蜜蜂儿。”

  • 10.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

  • 2. 灵魂 - 魂灵

    【魂灵】释义:

  • 魂,灵魂。

    《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呜呼哀哉,想魂灵兮。”《全唐诗》卷八七四载《輓歌》:“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委魂灵往那方。”《红楼梦》第一○九回:“若説林姑娘的魂灵儿还在园里,我们也算好的,怎么没有梦见过一次。”鲁迅《彷徨·祝福》:“她(祥林嫂)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 人的精神或意念。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可喜娘的脸儿百媚生,兀的不引了人魂灵。”鲁迅《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我虽然已经试做,但终于自己还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真能够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 3. 灵魂 - 魂魄

    【魂魄】释义:

  • 古人想像中一种能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附体则人生,离体则人死。

    《左传·昭公七年》:“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於人,以为淫厉。”元萨都剌《过高唐》诗:“王孙去不返,魂魄又谁招。”《红楼梦》第三三回:“宝玉听了这话,不觉轰了魂魄,目瞪口呆。”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五:“她觉得像是失了魂魄一样,头晕得很,心翻得很,腿软得很。”亦泛指事物的精神。清孙枝蔚《咏物诗·蛇》:“五百餘里气如烟,飞鸟纷纷丧魂魄。”

  • 喻指事物的关键、中心。

    《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然则此地断不能不虚写一番;虚写一番,又断非照那稗官家的‘附耳过来,如此如此’八个大字的故套可以了事:所以才把这文章的筋脉放在后面去,魂魄提向前头来。”

  • 【反义词】 1.灵魂 - 肉体

    【肉体】释义:

  • 人的身体。

    《水浒传》第四四回:“因他长大白净,人都见他一身好肉体,起他一个绰号,叫他做‘玉幡竿’孟康。”《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大小两个和尚怎的一时就双双的肉体成圣,他全不得知;及至听得铜旋子掉在石头上鏜的一声响亮,倒惊得苏醒过来。”徐迟《精神分析》:“他有一种精神肉体都说不出的快感。”

  • 谓躯体肥胖。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含玉咽津》:“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於口中,盖藉其凉津沃肺。”


  • 2.灵魂 - 躯壳

    【躯壳】释义:

  • 指身体,对精神而言。

    宋孔武仲《松上老藤》诗:“蛇蟠筋脉壮,龙死躯壳在。”清李渔《蜃中楼·传书》:“如今躯壳虽在涇河,精灵实归柳氏。”熊瑾玎《闻端绶亦被捕》诗:“躯壳原无用,精神自不磨。”


  • 【相关词】 “天之四灵” “幼灵节”  灵珠子  金灵圣母 《万物有灵且美》 《亡灵书》 《小灵通漫游未来》 《幽灵公主》 《幽灵公主》? 《心灵捕手》 《心灵鸡汤》 《灵契》 《灵魂之旅》 《精灵宝可梦》 《精灵旅社》 《精灵鼠小弟》 《美丽心灵》 一灵 一灵真性 一点灵犀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