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
《宋书·孔琳之传》:“然苟无关於情,而有愆礼度,存之未有所明,去之未有所失,固当式遵先典,釐革后谬。”《旧唐书·文宗纪上》:“帝在藩邸,知两朝之积弊,此时釐革,并出宸衷,士民相庆,喜理道之復兴矣!”《清史稿·高宗纪二》:“以江苏逋赋积至二百二十餘万,諭釐革催徵积弊。”
【变革】释义:
改变,改革。
《礼记·大传》:“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宋曾巩《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变革因循,号令必信,使海内观听,莫不震动。”孙犁《秀露集·关于诗》:“时代在决定着诗的形式的变革。”
改朝换代。
明徐枋《朱师母六十寿序》:“变革之际,丧乱频仍。”
指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二十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变革。”
【改变】释义:
变化,事物产生显著的差别。
《孔子家语·弟子行》:“祈奚曰:‘每位改变,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唐白居易《重到渭上旧居》诗:“人物日改变,举目悲所遇。”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杜陵诗云:‘雨晴山不改,晴罢峡如新。’言或雨或晴,山之体本无改变。”茅盾《喜剧》:“经过了五年,这世界的一切当真并没有丝毫的改变么?”
改换;更改。
《全唐诗》卷八九九载《贺圣朝》词:“长安道上行客,依旧利深名切。改变容颜,消磨今古,陇头残月。”明黄元吉《流星马》第二折:“小生黄廷道,自离了京师,改变了衣服,随身带些乾粮。”巴金《怀念萧珊》:“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作家庭妇女,却又缺少吃苦耐劳的勇气。”
【改良】释义:
去掉事物的某些缺点,使它更适合要求。
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十三章:“其时学校所教,时时公议改良,固非今日所能预议。”吴玉章《论辛亥革命》:“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如康有为和梁启超等曾经认为这种改革也可以用革命以外的其他方式,例如日本的方式,即依靠政府采取一些改良的方式来完成。”茅盾《清明前后》第三幕:“她主张节约材料,减低成本,加精技术,改良出品。”
改正过错,转为良善。
徐特立《致张敬尧的公开信》:“鄙意以为稍事警告即可,令其改良。”
改善。
徐特立《公园设立管见》:“市中多设公园,可以改良市中的空气。”毛泽东《论政策》:“必须改良工人的生活,才能发动工人的抗日积极性。”参见“改善”。
【改造】释义:
另制;重制。
《诗·郑风·缁衣》:“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郑玄笺:“造,为也。”《隋书·礼仪志二》:“晋惠帝元康六年,禖坛石中破为二。詔问,石毁今应復不?博士议:‘《礼》无高禖置石之文,未知造设所由;既已毁破,可无改造。’”清李渔《比目鱼·偕亡》:“只有头一齣要紧,那《荆釵记》上有一齣《抱石投江》是我簇新改造的,与旧本不同。”
另行选择。
《荀子·议兵》:“中试则復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杨倞注:“改造,更选择也。”
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
宋叶适《福建运使赵公墓志铭》:“初,朝廷患开禧会子轻,仅卖半价,悉改造及元陌止。”清李渔《奈何天·锡祺》:“原来如此,这也不难,待我奏明上帝,遣一位变形使者,把他身上的肢体从新改造一番,变做个美男子便了。”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老地主特地把他和他老婆住着的一间卧房搬空了,临时叫阿兴改造成仓房。”
指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
胡采《序<在和平的日子里>》:“工人阶级革命队伍的任务,就是改造世界,并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同时改造自己。”
【改革】释义:
变更,革新。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
《后汉书·黄琼传》:“覆试之作,将以澄洗清浊,覆实虚滥,不宜改革。”《梁书·武帝纪下》:“百官俸禄,本有定数,前代以来,皆多评准,顷者因循,未遑改革。”《元典章·户部三·分析》:“自开剏以来,其汉人等别无定制,以致相争词讼纷扰如此,若依旧例卒难改革。”清秋瑾《满江红》词:“算弓鞋三寸大无为,宜改革。”沈从文《新与旧》:“这件事既已成为当地习惯,自然会好好的保存下来,直到社会一切组织崩溃改革时为止。”
谓革除恶习劣行。
《南齐书·刘祥传》:“上别遣敕祥曰:‘卿素无行检,朝野所悉……我当原卿性命,令卿万里思諐。卿若能改革,当令卿得还。’”
谓删改诗文。
元刘祁《归潜志》卷八:“二公由文体不同,多纷争……故雷(雷希颜)所作,王(王从之)多改革,雷大愤不平。”
【革新】释义:
改革,更新。
梁启超《近世文明初祖倍根笛卡儿之学说·绪言》:“近世史与上世中世特异者不一端,而学术之革新,其最著也。”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思想革新的结果,是发生社会革新运动。”老舍《四世同堂》四十:“像钱先生所有的那样一套旧的,正是一种可以革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