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冷清清
【全拼】 lěngqīngqīng
【释义】
  • 形容冷落、幽静或凄凉、寂寞。

    宋蒋捷《梅花引》词:“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元曾瑞《集贤宾·宫词》套曲:“香消烛灭冷清清,唯嫦娥与人无世情。”明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眼巴巴望着关山远,冷清清倚定门儿盼。”《红楼梦》第四三回:“焙茗道:‘这是出北门的大道;出去了冷清清,没有什么玩的。’寳玉听説,点头道:‘正要冷清清的地方。’”鲁迅《伪自由书·崇实》:“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 【例句】 1、我呢,却因为能离开冷清清的乡下,到一个热闹的大家庭去,竟乐得飘飘然不知所以。
    2、 冷清清的村庄
    3、 在星期日的早晨,这座城市总显得冷清清的样子。
    4、 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
    【近义词】 1. 冷清清 - 冷冰冰

    【冷冰冰】释义:

  • 形容像冰一样凉。

    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二折:“虽然是背巷里悄促促没个行人,只怕雪地里冷冰冰冻坏了你。”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我则见他直挺挺僵了手脚,冷冰冰禁了牙口。”清李渔《玉搔头·飞阿》:“喫得我家婆身上热,省得一双大脚激得我冷冰冰。”鲁迅《朝花夕拾·父亲的病》:“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

  • 形容不热情,冷淡。

    清嬴宗季女《六月霜·鸣剑》:“不由人色赧赧替羞代愧,冷冰冰气短心灰,懒洋洋高歌弹鋏归来未。”王统照《游离》:“他住在这个冷冰冰的家庭中毫无快感,叔母每天出去打牌,一个小弟弟交给老妈子,叔父差不多得夜十二点方坐了包车回来,有时连着三几夜不见人。”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童年》:“‘好吧,叫他明天别来就算了!’先生冷冰冰地板着面孔,不教我了。就这样,我离开了私塾。”

  • 2. 冷清清 - 空荡荡

    【空荡荡】释义:

  • 形容空无所有。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三折:“湿浸浸棒疮疼痛,哽咽咽千啼万哭,空荡荡那讨一餐。”《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拿了堂前之灯,到里面一照,房里空荡荡。”鲁迅《呐喊·阿Q正传》:“赵司晨脑后空荡荡的走来,看见的人大嚷说:‘嚄,革命党来了!’”

  • 【反义词】 1.冷清清 - 热呼呼

    【热呼呼】释义:

  • 亦作“热乎乎”。亦作“热忽忽”。形容热,温度比较高。

    《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太太平日又最疼这个丫头,疼的如儿女一般,忙伸手摸了摸他的脑袋,説:‘真个的热呼呼的。’”萧殷《桃子又熟了……》:“我觉得脸上热乎乎的,大概我的耳朵都红了。”王蒙《杂色》:“但是他身上却更冷了,只有头顶和领口那儿热忽忽。”

  • 形容心情激动兴奋。

    杨朔《平常的人》:“当时只觉得心里热呼呼的,亲的不行,握住他的手不放。”冯德英《苦菜花》第八章:“德强非常敬慕地注视着老号长的每一个动作,心里热乎乎的。”老舍《全家福》第一幕:“现在呀,你们叫我这黄土埋子半截的老婆子心里老热忽忽的。”


  • 2.冷清清 - 热烘烘

    【热烘烘】释义:

  • 亦作“热哄哄”。形容很热。亦形容暖和,温暖。

    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走的我这口枯渴热烘烘面皮上浑如火燎,走的我遍体汗湿渌渌浑如水浇。”《孽海花》第三三回:“夏天炙蒸已过,吹来的湿风,还是热烘烘的。”叶圣陶《友谊》:“这时候屋里已经阴暗,可还是热烘烘的。”

  • 形容热烈或感情激动。

    《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耳边到説得热哄哄,还不知本在何处,利在那里,便信以为真。”《花月痕》第四五回:“﹝荷生﹞次日进城,唱起凯歌,打起得胜鼓,闹得一城人观看,热烘烘的拥挤。”方纪《老桑树下的故事》:“人们都是热哄哄的,只有大脚三还是啼哭不住。”

  • 热闹,引人注目。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照例奏折内错一个字,罚俸三个月,於是乎热烘烘的一件大事,轻轻的被他弄的瓦解冰销。”

  • 形容权势显赫。

    梁启超《新罗马》第三出:“你目下自然是热烘烘尊荣安富,你将来总有日黑魆魆的罪恶贯盈。”


  • 【相关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炒冷饭 “炒冷饭”  冷军  冷战 《十万个冷笑话》 《烟花易冷》 《这个杀手不太冷》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傍观冷眼人 不冷不热 不择生冷 世界冷兵器 严冷 人体冷冻 人情冷暖 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 令人齿冷 余杯冷炙 余热制冷 傍观冷眼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