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冷气
【全拼】 lěngqì
【释义】
  • 古指因哀痛过甚而致的气逆之症。

    《梁书·孝行传·褚脩》:“脩性至孝,父丧毁瘠过礼,因患冷气。及丁母忧,水浆不入口二十三日,气絶復苏。”

  • 寒冷的气流。

    宋苏轼《题女唱驿》诗:“浮嵐常作雨,冷气不知春。”《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妇人忽然站起,灯烛皆暗,冷气袭人,四妾惊恨仆地。”鲁迅《野草·风筝》:“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关大妈》:“即刻,一股冰凉的细流,滑进了喉咙,沁入心肺,凉阴阴的冷气,直冲到脑门,关大妈颤抖了一下,清醒了。”

  • 形容对人很冷淡。

    茅盾《子夜》十四:“莫干丞也出意外,看着屠维岳那冷气逼人的脸,作不得声。”

  • 犹冷静。

    明朱权《荆钗记·受钗》:“富家郎央我为媒,要娶我姪女为妻,説开説合非通容易,也全凭虚心冷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六老听了这一篇话,眼泪汪汪无言可答,虚心冷气的道:‘王兄见教极是,容老夫和这逆子计较便可。’”

  • 利用制冷设备,把空气冷却,输入室内以降低温度,这种冷却的空气叫做冷气。通常也把上述设备叫做冷气。

  • 【例句】 1、开冷气!这里热极了。
    2、 贝克倒抽了一口冷气,但是他设法按捺住了性子。
    3、 我能听见那些哈佛球迷倒吸一口冷气
    4、 窗子一打开,一股冷气冲进屋里来。
    【近义词】 1. 冷气 - 凉气

    【凉气】释义:

  • 亦作“凉气”。寒气;清凉之气。

    三国魏曹植《赠丁仪》诗:“初秋凉气发,庭树微销落。”唐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诗:“水亭凉气多,閒棹晚来过。”《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这一个褥子薄,再垫个坐褥罢,小心地下的凉气冰着。”曹禺《日出》第一幕:“她探身窗外,贪婪地吸着清晨的凉气。”

  • 2. 冷气 - 寒气

    【寒气】释义:

  • 寒冷之气。

    《礼记·月令》:“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唐刘长卿《感怀》诗:“水近偏逢寒气早,山深长见日光迟。”老舍《骆驼祥子》二:“夜里的寒气可还不是一件单衫所能挡得住的。”

  • 【反义词】 1.冷气 - 暖气

    【暖气】释义:

  • 暖和之气。

    晋张华《杂诗》:“重衾无暖气,挟纊如怀冰。”唐孟浩然《家园卧疾毕太祝见寻》诗:“冰室无暖气,炎云空赫曦。”冰心《晚晴集·瞻仰毛主席纪念堂》:“我顿时觉到有一阵清香和暖气,迎面扑来!”

  • 利用锅炉烧出的蒸汽或热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建筑物内的散热器(俗称暖气片)中,散出热量,使室温增高,然后流回锅炉,重新加热,循环不已。管道中的蒸汽或热水叫做“暖气”。这种设备也称“暖气”。

    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目前暖气已开放,但天气还不怎样冷。”丁玲《奔》:“他们都因为车厢上的暖气和车外的奇异的景致弄活泼了一点儿。”孙犁《澹定集·<幸存的信件>序》:“那时,正值严冬,住室的暖气被拆毁。”

  • 煖氣:温暖的气流。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行夏令,则国乃大旱,煖气早来,虫螟为害。”陈澔集说:“午火之气所泄也。”


  • 2.冷气 - 热气

    【热气】释义:

  • 温热的气体;炎热的空气。

    《淮南子·天文训》:“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云笈七籤》卷七一:“右以取白不限多少,打令薄,厚似纸,方二寸,十斤已上始可为之。多则热气相蒸,少则不堪。”《水浒传》第十六回:“热气蒸人,嚣尘扑面。”刘白羽《一个温暖的雪夜》:“推开沉重的厚木板门进去,一股热气扑上脸来。”

  • 犹热情;激情。

    老舍《四世同堂》八二:“他的责任不是只凭一股热气去抗敌,去希冀便宜的胜利,去梦想胜利后的乌托邦。”

  • 犹热烈。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一章:“他俩谈得那样热气,像是谈到自己熟悉的家乡一样。”


  • 【相关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炒冷饭 “炒冷饭”  冷军  冷战 《十万个冷笑话》 《烟花易冷》 《这个杀手不太冷》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傍观冷眼人 不冷不热 不择生冷 世界冷兵器 严冷 人体冷冻 人情冷暖 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 令人齿冷 余杯冷炙 余热制冷 傍观冷眼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