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家庭。
《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至於我的老家在京里,我父亲的灵在庙里这话,我合邓褚两家,都不曾谈过,他是怎的知道,好不作怪!”《老残游记》第三回:“即到院前大街上找了一家匯票庄,叫个日昇昌字号,匯了八百两寄回江南徐州老家里去。”
指原籍。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愫方﹞从此就遵守母亲的遗嘱,长住在北平曾家,再没有回过江南老家。”如:我的老家是四川。
指阴间。俗语常以“回老家”比喻死亡。
张天翼《仇恨》:“还没抬到家,她就抽了几下痉,回了老家。”抗日歌谣《红旗插在砬子上》:“单等鬼子来,送他回老家。”
【乡里】释义:
周制,王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曰里。因以“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
《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惠施,乡里之委积以卹民之囏阨。”郑玄注:“乡里,乡所居也。”《吴子·治兵》:“乡里相比,什伍相保。”《晋书·隐逸传·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朱自清《中国歌谣·歌谣释名》:“民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自然民谣;一种为假作民谣。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流行乡里间的徒歌。”
家乡;故里。
《管子·立政》:“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后汉书·刘盆子传》:“﹝杨音﹞与徐宣俱归乡里,卒於家。”《水浒传》第三九回:“﹝黄文炳﹞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叶圣陶《倪焕之》二六:“譬如蒋士镳,平时欺侮善良,横行乡里,那倒要当心点儿。”
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犹乡亲;同乡。
《墨子·尚贤中》:“入则不慈孝父母,出则不长弟乡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许允为吏部郎,多用乡里。”清陈康祺《郎潜记闻》卷一:“时知县事者为湖北温壮勇公绍原,陆制军乡里也。”黄谷柳《虾球传·难童之家》:“好,我们两人算是同乡了。喂,乡里,你大还是我大?”
指居里或籍贯相同。
《周书·寇洛传》:“及贺拔岳西征,洛与之乡里,乃募从入关。”明王琦《寓圃杂记》卷下:“公与熊有乡里之好,因以阴隲之説諭之,熊不省。”《明史·奸臣传·鄢懋卿》:“植与嵩乡里,尝劝嵩杀杨继盛。”
指妻。
南朝梁沉约《山阴柳家》诗:“还家问乡里,詎堪持作夫?”《南史·张彪传》:“沉泰説陈文帝遣章昭达领千兵重购之,并图其妻……彪知不免,谓妻杨呼为乡里曰:‘我不忍令乡里落佗处,今当先杀乡里然后就死。’”
【家乡】释义:
自己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故乡。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诗之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明张居正《给假治疾疏》:“近访得一医人自家乡来,自言能治此疾。”清李渔《奈何天·计左》:“一路行来,已是家乡地面,少不得要暂驻旌旄,略停车马。”刘半农《敲冰》诗:“你应当喝一杯胡桃滋味的家乡酒。”
【家园】释义:
家中的庭园。泛指家庭或家乡。
《后汉书·桓荣传》:“﹝桓荣﹞贫窶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闚家园。”唐薛能《新雪》诗:“香暖会中怀岳寺,憔鸣村外想家园。”金元好问《九日读书山》诗之三:“山腰抱佛刹,十里望家园。”清纳兰性德《好事近》词之三:“何路向家园,歷歷残山賸水。都把一春冷澹,到麦秋天气。”峻青《秋色赋·故乡杂忆》:“人们都坚定地相信着胜利,相信着明天,相信着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在战争的废墟上,建设起从未有过的美好的家园。”
自家的园林。
晋潘岳《橘赋》:“故成都美其家园,江陵重其千树。”丁玲《母亲》四:“原来她的父亲特意来看她时,给她带来了许多点心和水果,水果都是乡下家园里的。”
家业。
清李玉《人兽关·豪逐》:“我儿,自从你父亲亡后,家园荡尽,夕不谋朝,如何是好?”
【故乡】释义:
家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
《荀子·礼论》:“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躑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史记·高祖本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冰心《晚晴集·我的故乡》:“我生于一九○○年十月五日(农历庚子年闰八月十二日),七个月后,我就离开了故乡--福建福州。”
【故里】释义:
故乡;家乡。
南朝梁江淹《别赋》:“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臣得重赏,由如衣锦夜行;特望天恩,放臣皈国,还於故里,岂不是大王慈恩?”宋陈师道《次韵苏公题欧阳叔弼息斋》:“行者归故里,居者爱吾庐。”郭小川《厦门风姿》诗:“呵,我所熟悉的山区--我们英雄的故里。”
【桑梓】释义:
《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墻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东汉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
汉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覩旧里焉。”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中国者,先王之桑梓也。”唐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元刘壎《隐居通议·文章四》:“某不材,见弃于时,桑梓羞之。”沈从文《王谢子弟》:“七爷回信表示农会当然愿意服务,因为一面是为桑梓服务,一面且与素志相合。”
【梓乡】释义:
故乡。
清冯桂芬《复应方伯论清丈第二书》:“如竟以经造册充数,则流毒梓乡,百世无已。”《花月痕》第四四回:“梓乡极目黯飞云,可怜倚枕弥留,犹自伤心南望。”《“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实录》:“一俟风潮平静,自当各返梓乡也。”参见“桑梓”。
【梓里】释义:
故乡。
五代翁承赞《奉使封闽王归京洛》诗:“此去愿言归梓里,预凭魂梦展维桑。”宋张元干《瑶台第一层》词:“旧山同梓里,荷月旦、久已平章。”《再生缘》第九回:“伤心已感年华改,弹泪偏逢梓里遥。”参见“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