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狼烟”。燃狼粪升起的烟。古时边防用作军事上的报警信号。
唐杜牧《边上闻笳》诗之一:“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契丹焚其市邑,一日狼烟百餘举。”胡三省注:“陆佃《埤雅》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说岳全传》第二二回:“日有羽书之报,夜有狼烟之警。”《文汇报》1983.3.7:“低沉、悠长的螺号声……像古代烽火台报警的狼烟,一处升起,四处冒烟,霎时唤起了四面八方的螺号声。”
比喻战火或战争。
《古尊宿语录·东林和尚云门庵主颂古》:“四海狼烟静,中原信息通,罢拈三尺剑,休弄一张弓。”《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既把孤身离虎穴,还将妙计息狼烟。”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白莉苹虽然老练些,可是说着说着,想起了自己处在狼烟下的父母和故乡,她也不禁同小崔一样趴在床栏上哭了。”
借指妖氛。
《四游记·唐三藏被妖捉获》:“老者道:‘经非难取,只是那途中狼烟难行。我们闻得前去,有三十里路远,有一座山,叫做八里黄风山,那山中多有妖怪,故言难取。’”
见“狼烟”。
【战火】释义:
战事;战争。
巴金《家》二二:“战火虽然平息,可是市面还很混乱,人心还是不安定。”杨朔《迎志愿军归国》:“你们跟朝鲜人民一起,扑灭了敌人点的战火。”
【烽火】释义: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史记·周本纪》:“有寇至,则举烽火。”《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日击数牛饗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閒谍,厚遇战士。”《三国志·魏志·陈泰传》:“遂进军高城岭,潜行,夜至狄道东南高山上,多举烽火,鸣鼓角。”《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因要取褒姒一笑,向驪山之上,把与诸侯为号的烽火烧起来。”
指战争、战乱。
唐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清史稿·张煌言传》:“十一年,又自吴淞入江,逼镇江,登金山望祭明太祖陵。烽火达江寧,俄,退次崇明。”杨朔《蓬莱仙境》:“再往后,我离开家乡,一连多少年烽火遍地,又接不到家乡的音信,不知道婀娜姐姐的命运究竟怎样了。”